从语料库到智慧教育,北师大引领教育数字化变革,北师大三大举措:用大语言模型重塑教育新生态

本文围绕教育部3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展开,聚焦北京师范大学在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详细介绍了北师大在语料库建设、大语言模型研发和智慧教育生态打造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果。

3月3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及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情况。

在此次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指出,当下,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态势和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这一趋势正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变革。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响应,主动探索大语言模型赋能教育教学的关键举措和有效方法,全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从语料库到智慧教育,北师大引领教育数字化变革,北师大三大举措:用大语言模型重塑教育新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

其一,全方位推进关键领域语料库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语言模型,离不开大规模、高质量的中文语料数据库和数据集。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专注于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关键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建设了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历代碑刻与手写文字属性资源库、甲骨文拓片资源库等一系列专业数字资源库。同时,研发了中华大字符集、甲骨文小篆字库与国际编码,还创建了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数字化《说文解字》研究与应用平台、历代碑刻与手写文字数字典藏系统等大型数字化平台。这些成果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创新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语言文字学研究新格局。

其二,全流程自主研发大语言模型。为了积极应对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北京师范大学依托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优势学科资源,建设了一系列大语言模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古籍整理智能化关键技术优势,针对古汉语信息处理任务“低资源”“富知识”的特点,以解决领域知识学习需求为核心任务,使用1.8B(18亿)参数量,成功训练出了“AI太炎”古汉语大语言模型。该模型具有理解力强、准确率高、应用场景丰富等优点。

据悉,“AI太炎”模型坚持自主可控和安全可信的技术路线,在确保语料来源安全、语料内容安全、语料标注安全、模型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基础上,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古典文献释读工作,支持字词释义、文白翻译、句读标点、用典分析等多种具有挑战性的文言文理解任务。目前,该大语言模型处于同领域国际领先地位,受到了学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好评。截至目前,“AI太炎”模型已在海内外的学术科研、基础教育、编辑出版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古籍整理、语言研究、语文教育、辞书编纂等应用场景的任务提供了有力的辅助支持。

其三,全融入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北京师范大学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注重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具体举措包括:一是构建“五方协同、四维融合”的体系,着力打造数智化赋能教育教学的新生态;二是积极探索数智化赋能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学校“创新‘AI +’课堂教学智能评测”案例成功入选首批“人工智能 + 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三是深化自主开发平台的应用,在今年新学期,北京师范大学基于本地化部署DeepSeek – R1模型,利用培养方案、教学手册、教学大纲等语料,为本硕博学生共计9958门课程自主研发了情景化的智能助教平台。

康震表示,下一步,北京师范大学将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强化有组织科研工作,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推进国家关键领域语料库和智能化关键技术的研发,积极探索大语言模型创新应用的新范式。

本文介绍了教育部3月31日新闻发布会上北师大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方面的举措。北师大通过全方位建设关键领域语料库、全流程自主研发大语言模型、全融入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等方式,在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果。未来,北师大还将在多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变革与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474.html

(0)
宫古千凡宫古千凡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