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到原创:费元洪讲述中国音乐剧的变迁之路

本文围绕国内资深音乐剧人费元洪展开,介绍了他的新书《一听就懂的音乐剧》,讲述了他投身音乐剧行业的经历,如早期人工打字幕的故事,还分析了不同风格音乐剧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中国音乐剧发展历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当下国风音乐剧兴起的现象。

近日,国内资深音乐剧人费元洪的新书《一听就懂的音乐剧》由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宛如一座音乐剧的宝库,详细介绍了《剧院魅影》《猫》《悲惨世界》等36部来自英、美、法、德、俄等国的音乐剧代表作。书中既有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经典制作,也不乏一些在创作和运营过程中遭遇失败的案例。内容涵盖了音乐剧创作背景、音乐构思、舞美设计、文化内涵,以及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总结,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音乐剧世界的大门。

从经典到原创:费元洪讲述中国音乐剧的变迁之路

费元洪在音乐剧领域可是一位资深的行家,他不仅是舞台演艺策划、管理者、制作人,还是优秀的歌词译配。目前,他供职于上海文化广场,在他的努力下,《巴黎圣母院》《伊丽莎白》《莫扎特》《剧院魅影》等几十部世界经典音乐剧得以引进并在中国成功运营演出。

在3月29日的读者见面会上,费元洪回忆起20多年前自己投身音乐剧行业的点点滴滴。他深情地说道:“《悲惨世界》第一次到中国演出时,是我翻译的剧本。我至今还记得在上海大剧院那个昏暗的小角落里,我手动打着字幕——那个时候,大家在现场看到的字幕可都是人工打出来的,并非机器操作。”

给音乐剧配字幕可绝非易事,这是个技术含量颇高的工作。费元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我当时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的,有位导演看了我的翻译后说太复杂了,不能把所有内容都翻译出来。因为字幕打得太快,而观众正面要看舞台表演,侧面又要看字幕,两三秒换一屏字幕,观众的头就会一直在转,现场看起来就像养鸡场一样。虽然看似把所有意思都翻译出来了,但实际上却影响了大家对现场表演的观感。一定要分清楚主次,字幕是次要的,舞台表演才是主要的。”后来,确定下来的字幕版本相比之前删减了一半多,字幕更换时间也从两三秒延长到了七八秒,这样一来,观众的观看体验就舒适多了。

从经典到原创:费元洪讲述中国音乐剧的变迁之路

上海文化广场在费元洪的参与下引进了众多不同风格的音乐剧,其中既有以百老汇、西区为主的英语音乐剧,也有德奥、法语以及其他小语种的音乐剧。费元洪敏锐地注意到,许多小语种的音乐剧在中国深受欢迎,尤其是近几年,法语音乐剧和德奥音乐剧开始在中国走红。

费元洪分析道:“我认为这背后触及了一些审美方面的因素。中国传统的写意审美,喜欢用诗词歌赋来表达情感,这与法国和德奥的音乐剧非常接近。而百老汇的很多音乐剧,歌词十分直白,甚至过于生活化。过于生活化的结果就是让观众觉得那是别人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联,很难产生共情。但如果一部音乐剧的故事充满了诗歌化的表达、高于生活的情感以及悲剧性元素,就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因为这些属于人类共同的情感。德奥的音乐剧恰恰擅长这一点,它们的旋律绵长,富有诗歌性和哲理性,而中国人向来喜欢有深刻哲理的东西。”他还认为,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过程,也是深入多元了解音乐剧丰富面貌的过程。

从经典到原创:费元洪讲述中国音乐剧的变迁之路

费元洪在梳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过程时说道:“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音乐剧方面进行过一些尝试,90年代也有过引进、合作的探索。但那只能算是尝试,因为当时我们的市场还没有准备好去接受音乐剧。”他举例说,最早的中文版音乐剧是中央歌剧院的《异想天开》和《推销员》,当时还到全国三、四十个城市演出过,“但没有引起任何反响,估计都是靠送票才有人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际间音乐交流逐渐增多,通俗音乐开始兴起,我们也开始学习制作音乐剧。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百老汇的很多模式无法直接照搬过来。费元洪认为,许多中文版音乐剧在商业上失败的原因在于“时代决定了这些戏在当下中国行不通——要么是故事过时了,要么是我们的年轻人有了新的想法,更喜欢更新颖的戏剧。”

另外,许多经典音乐剧中文版无法成功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中国人好像不太能接受东方脸去演一个西方角色,这在日韩是不存在的问题。”比如音乐剧《猫》,日文版的票房非常好,日本观众能够接受日本人扮演西方角色的设定。但《猫》制作中文版时,观众就不认可这种设定。《妈妈咪呀》中文版、《剧院魅影》中文版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费元洪分析其中原因在于“原版引进太多了,以至于观众认为中文改编版不正宗。”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一个机会。费元洪指出:“中国人演中国自己的戏,哪怕唱功差一点,表演没那么好,观众也不会质疑它的正宗性。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特点。”近年来兴起的国风音乐剧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口,它既能充分表达中国文化,体现东方审美,又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且在国风音乐剧中,还可以开各种古代人物的现代笑话,让大家看得开心。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强大力量,早已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

除了审美方面的优势,中国原创音乐剧在制作和呈现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费元洪指出,中文音乐剧必须打字幕,因为“不打字幕根本听不清唱什么。”他解释道,中国使用的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特点使得它的辨识度非常低。我们不仅要通过发音,还要通过语调来辨识一个词,所以必须打字幕。中国人看连续剧都习惯看字幕,眼睛的阅读能力很强,能够一目十行。但如果只靠听,中国的语言并不适合在音乐中聆听,尤其是带有音调变化的语言。

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兴起还得益于“我们音乐剧的市场逐渐成熟,观众愿意为自己国家的音乐剧买单。”费元洪观察到,许多来上海文化广场看戏的观众,虽然住的是一、两百块的旅店,但却愿意花一、两千块买音乐剧的票。目前,上海的音乐剧票房已经远超话剧。他认为:“这非常重要,首先来自于个体的自主性,这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当足够多的人清楚自己在买什么,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单时,这个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本文通过介绍费元洪的新书以及他在音乐剧行业的丰富经历,展现了不同风格音乐剧的特点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剖析了中国音乐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中文版音乐剧的困境,同时也看到了国风音乐剧兴起的机遇。强调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在审美、制作和市场等方面的特点,指出随着市场的成熟和观众自主消费意识的增强,中国音乐剧产业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593.html

(0)
半荷mio半荷mio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