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干工作不能总“闷”着展开论述,分析了工作中“闷”着干的几种表象、危害,强调要以勇于竞争的态度,摒弃“闷”的思维,以闯劲推进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在日常工作里,有一个关键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干工作不能只是自己跟自己比。我们需要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中精准找到自己的坐标,以更为宏大的气魄去推动发展,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去破解工作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只有这样,工作中澎湃的活力才会如泉水般迸发,有效的创造力才会如同璀璨星辰般显现。
当“闷”字念作第一声时,与之相关的成语有不少,像闷声不响、闷头不语等。我们形容一个人很闷,通常是说他不太爱讲话,看起来缺乏活力,就好似一朵蔫巴巴、没有生气的花。
在现实工作场景中,有些人干工作也喜欢“闷”着,给人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很难看到他们身上的激情和闯劲。从“闷”的外在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求稳怕乱、创新不足的“因循守旧型”。这类人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仅仅满足于“不出错”“不冒尖”,缺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他们就像被固定在轨道上的列车,只能沿着既定的路线行驶,难以有新的突破。
二是回避矛盾、不敢担当的“避责躺平型”。在工作中,他们会刻意选择风险低、矛盾少的事务性工作,对那些可能会带来挑战和责任的任务避之不及。就如同胆小的鸵鸟,遇到危险就把头埋进沙子里,不敢面对现实。
三是安于现状、动力缺失的“消极懈怠型”。他们对工作敷衍应付,只求能够过得去,而不追求把工作干得出彩。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四是不抬头看路也不低头问效的“闭门造车型”。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他们既不与他人沟通,也不协调资源,只是简单地将政策落实简化为“填表交差”。这种做法就像是在封闭的房间里造车,不考虑实际需求和外界变化,最终造出来的车可能根本无法上路。
俗话说,闷葫芦里倒不出锦囊计。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中,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他人的帮助。如果长时间“闷”着干工作,沉浸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就很容易陷入来回原地打转的困境。他们可能“看不见外面的世界”,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或者迷信“成绩自会说话”,从而忽视推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又或者因为畏惧沟通,错失争取资源、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以“闷”为盾牌,看似是在埋头苦干,实际上却割裂了“干”与“谋”的辩证关系,使得工作陷入低效的循环之中。
“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之江新语》中有篇文章提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绝不能有丝毫懈怠,不能满足于现状,一定要有谦虚的态度,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意识”。一个勇于竞争的人,肯定不会是一个喜欢“闷”着的人,他必定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走进充满挑战的“延伸区”。他们怀揣着想干事的闯劲、能干事的干劲和干成事的韧劲,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融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文旅产业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科技创新领域你追我赶,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少工作都对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干事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先行先试的锐气、矢志创新的胆气、进位争先的志气,就很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于人。所以,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跟自己比较,要在更广的时空里找准自身的坐标,以更大的气魄去推进发展,以更大的决心去破解困难,这样才能让工作中澎湃的活力迸发出来,让有效的创造力得以展现。
“闯”与“闷”这两个字都有一扇门,但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却截然不同。“闯”蕴含着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而“闷”呈现的则是封闭保守、故步自封的思维状态。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是选择闯一闯,还是闷着干,所走的路径和最终取得的效果会有天壤之别。面对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考验,我们唯有持续激活疾步快行、大干快干的奋斗基因,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务实拼搏、突破常规成为工作中的主流风气,才能去迎接活力奔涌的壮阔前景。
本文深入剖析了工作中“闷”着干的现象、类型及危害,通过引用名言和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强调了勇于竞争、敢于“闯”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工作中摒弃“闷”的思维,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更广阔的时空里推动工作发展,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