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及相关活动展开,探讨了文学与教育的关系,包括深度阅读的重要性、高考“北京特色”现象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变革等内容。
在文学的长河中,北京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一直是众多作家笔下的灵感源泉。“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精心收录了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作家用文字描绘的北京故事、北京声音以及北京独特的风景。这些作品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为我们展现了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变迁。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课本里的北京,生活中的阅读”活动在北京盛大举办。活动以“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为切入点,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文学与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而精彩的对话。
深度阅读,是文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这必须由经典的、富有魅力的文学作品来承载。
“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文学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欣歆在活动中强调了观察力以及“名词”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她指出:“当我们阅读一篇经典散文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作家独特的表达力,他是如何用文字将内心的想法生动地展现出来的;透过表达力,我们能进一步感受到作家敏锐的感受力,了解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而透过感受力,我们可以洞察到作家细致的观察力,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北京的生活,观察我们所身处的这座城市的。”
吴欣歆还分享了自己在写作教学中的经验:“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不要试图用一大堆形容词去描述要做的事情,而是要用一个最精准的概念去概括,这样读者就能清楚地知道你要说的到底是什么。因为谁都不能说出自己心里不存在的事物,这就是写作训练从观察力到感受力再到表达力的过程。”
吴欣歆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梁琦从阅读与教学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读者,在阅读时都可能会陷入一种“无效阅读”的状态。“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我们阅读一个作品,是想获取更多的知识,还是体验更多的情感,亦或是因为体验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而这样深度的阅读,必须依靠那些优秀的、经典的、富有魅力的文学作品来承载。”
吴欣歆进一步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她认为,通过阅读“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学生可以重新感知周围的生活空间,更加关注北京的自然与文化细节,从而提升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同时,书中融合了不同作家多样的语言风格,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语言表达,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发展历程。谈及这套系列作品,吴欣歆认为,书中精选了许多故事性强的小说作品,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作品的叙事技巧,有效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梁琦
近年来,北京的中高考题目越来越凸显“北京特色”。例如,2024年中考作文题目为“写一篇北京游记”,2023年中考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北京”。在高中阶段的散文阅读中,也经常选入与北京相关的文字,如2019年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北京的大雨声”,2022年北京卷的“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等。
针对这一现象,吴欣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生活的体悟和表达,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力。“语文不该只存在于课本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语文的影子。我们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的这座城,观察它的物候、环境以及和我们在一起的人,是因为这里有各种各样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的角度。”她举例说,今年海淀区的一个模拟作文题目“入境”中,一个学生通过VR技术还原了爷爷口中的“前门楼子大碗茶”,这种从文学作品到现实生活的转化,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在。
梁琦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语文课不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更应该是“行走中的语文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并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她将课堂体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课外素材或背景介绍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含义,最后将阅读体验转化为个人感悟并应用于生活。梁琦指出,这几年北京中高考试题中的城市特色凸显特别多,更多考察的是学生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悟:“不管考量标准如何变化,作为一个老师,最珍视的还是一个学生在生活中有多少思考和感悟。其实写作没有那么多套路可言,更多的就是把对生活的所思所感真切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就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活动现场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学生沉迷于短视频,阅读呈现出浅表化和碎片化的特征。
针对这一问题,吴欣歆强调了“升维阅读”的概念,即阅读观念的提升。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虽然带来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但学生可以通过升维阅读,提升自己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力。“这个时代是碎片化的、多模态的、各种媒介都来辅助阅读的时代,谁都无法改变,那我们就索性沿着表达力回溯,去发现感受力和观察力。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作者身处的世界,但我们可以去看他笔下描述的世界,去思考为什么他会写那么多的名词,而自己却只能比较模糊地概括一个场景。这是我们要借助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升维阅读、升维写作的过程。”
在文学创作方面,人的创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对此,梁琦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可能文采很华丽,语言很美好,但它在情感的碰撞上和在行为、思维的逻辑上,还是不如人的创作,这就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的原因。”
本文通过对“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相关活动的介绍,深入探讨了文学与教育的关系。强调了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指出经典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力的作用。同时分析了高考“北京特色”现象,提倡语文教学应走出课堂,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出“升维阅读”的概念,并认为人的创作在情感和逻辑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