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河北雄安新区展开,通过展现雄安的城市风貌,揭示其松弛感与紧迫感共生、“有形”与“隐藏”兼具的特点,阐述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独特方式以及创新理念,表明它是一座蕴含新理念引领发展的“未来之城”。
时光匆匆,8年时间如白驹过隙,河北雄安新区如今究竟“长成”了什么模样呢?当我们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会发现两个耐人寻味的反差。
首先,从城市风貌来看,雄安新区宛如一座巨大的绿色花园,公园星罗棋布,花香四溢,绿草如茵。人们漫步在公园之中,脸上洋溢着惬意与自在,那种松弛感扑面而来。然而,当踏入中关村科技园等主题楼宇时,场景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作人员们忙碌地穿梭其中,紧张的工作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其次,雄安会展中心地下一层的商业环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商家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尽显繁华。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路之隔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却显得格外安静。在这里,只有各类提示灯在闪烁,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城市大脑”正有条不紊地智能监测着城市的每一个运转细节。
这种松弛感与紧迫感共生,平心静气与热火朝天相融的景象,正是今日雄安的真实写照。在这片热土上,追梦人、创业者们以默默的奋斗,成就着赫赫的事业,这已然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气质。
正如雄安如今呈现的模样,它有显有隐,二者浑然一体。“有形的雄安”,建筑布局合理,骨骼疏朗,人文气息浓厚,自带英气。城市中蓝绿交织的色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且大部分景致步行即可到达,十分便捷。而“隐藏的雄安”,既飘逸在“云端”,数据孪生之城已初具规模,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掩映于“地下”,各种管网线整齐地收纳进地下管廊,让城市的地下空间更加整洁有序。
回顾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其标配曾是大高炉、大烟囱,后来又变成了玻璃幕墙、摩天大楼。而当我们从信息时代迈向智能时代,城市的风貌、样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呢?自设立以来,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发展就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展开。从“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到“扎实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项任务落实”,它给我们提供了“与众不同”的答案。
在雄安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千年秀林、疏浚自然水脉、修复历史文脉被摆在了很高的位置,这打破了以往城市规划的条条框框。同时,从一开始就坚决“拒绝”炒房、炒地、炒户籍、炒房租等“虚假繁荣”,城市治理不追求虚功,而是专心于兴民利、创实业。可以说,雄安的“模样”并没有参考什么模板,也不是哪个地方的再版、哪种模式的翻版。正所谓“不创新,不雄安”,雄安之所以呈现出“新模样”,正是因为它与创新相伴而生。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创新,从制度创新到文化创新,创新的氛围越浓郁,新型城市的样子就愈清晰。
随着实践的不断展开、时代的持续进步,人们越发笃信,雄安新区是一座当之无愧的“未来之城”。它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指引着城市建设,更引领着未来的发展之路。
雄安人说,“地上、地下、云上”三座雄安城在同生共长。其实,每个人心中又何尝不在建构一座“未来之城”呢?它是实干奋斗之城,是锐意创新之城,是自信自强之城,是我们这个时代向未来的致敬之城。雄安新区建设是战略、是任务,是标杆、是引领,也是一种强劲的精气神、一个领先的方法论。
这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必将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本文通过展示雄安新区在城市风貌上的反差,揭示了其松弛与紧迫共生、“有形”与“隐藏”兼具的特点,阐述了雄安规划建设的独特方式和创新理念,强调其作为“未来之城”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领作用,展现了雄安新区的无限潜力和美好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