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展开,介绍了展览上汇聚的中外各类园林风貌,从“见我”“见人”“见自然”三个方面阐述了园林所蕴含的意义,展现了园林文化的多元魅力,探讨了人类对园林的追求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和景明之际,正是游园的绝佳好时节。当您登上故宫午门,一幅犹如梦幻般的青绿画卷便会在眼前徐徐铺陈开来。画卷之中,既有北宋文人王诜精心营造的私人园林,那一方天地里或许藏着文人墨客的诗酒情怀;又有将南北方风格巧妙融合而营建的故宫乾隆花园,每一处亭台楼阁都彰显着皇家的大气与精致;还有远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以其形式规整、秩序井然的布局展现着西方园林的独特魅力;日本江户时期花园带着东方的婉约与静谧;莫奈花园则满是艺术的浪漫气息,仿佛能让人看到画家笔下那灵动的光影与色彩。这些风格迥异的园林风貌,一一展现在眼前,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园林盛宴之中。
由故宫博物院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日前正式向观众开放。此次展览以中国古典园林为立足点,同时将视野放眼至全球园林文化。在这里,道法自然、移步换景的中国园林,与形式规整、秩序井然的西方园林相互交融、展开对话。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人类为什么要营造园林呢?我们又想在园林中获得什么呢?东西方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却有着殊途同归的答案。
走进东雁翅楼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幅对望的中西人物画。一边是花园中的克劳德·莫奈,在他精心营造的花园里,莫奈尽情地沉浸在眼前的私人美景之中,用画笔描绘着三餐四季的美好、草木光影的变幻。另一边则是郎世宁画作《弘历观荷抚琴图》,画面中,帝王端坐于高山流水前的亭中,悠然自得地观荷抚琴,尽显惬意与从容。这二位身份、时代、国籍都迥然不同的人,却都在园林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快乐。
园林,作为人们专门营造的一方天地,自然是要依“我”所愿,为“我”所用。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正高级工程师李越看来,园林不仅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各种美妙的声音。比如宋代的《竹林拨阮图页》,仿佛能让我们听到竹林中拨阮的悠扬之音;3D打印的乾隆花园倦勤斋小戏台,似乎还回荡着戏剧的唱念做打;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举办的盛大游园会,那热闹的场景中或许也夹杂着欢声笑语。园林中,有雨打芭蕉、风过竹林的自然交响,有风声水声相和的琴瑟之音,还有一唱三叹的戏剧之声。同时,园林也是一个理想的静修之所。帝王会在假山环绕的佛楼中拈香祈福,罗汉会在依山傍水的寺观里潜心修行,欧洲中世纪的修士们会在回廊院中静静地冥想。宁静致远的园林,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涤荡与净化。
3月31日,参加“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开幕式的嘉宾在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摄
展览联合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朱育帆表示,从古典到当代,从东方到西方,园林始终是人类对理想栖居地的永恒探索。它既是物理空间的精心营造,更是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生动镜像。
展览主题“乐林泉”,取自清代乾隆帝弘历为李世倬《皋涂精舍图轴》题写的诗塘。那么,林泉之“乐”究竟从哪里来呢?
“乐”从文人雅士的雅集中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1600多年前,王羲之记录下的兰亭集会,让后人无比畅想在茂林修竹间呼朋唤友、志同道合的美好场景。在展览开篇的“雅集”单元中,《兰亭八柱帖》《修禊图卷》等以书法、绘画、装置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将这一千古名集生动地还原呈现。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园林都是宴饮会友的重要地点。故宫博物院藏《西园雅集图卷》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伊朗《萨迪诗集》手抄本,不约而同地描绘了中外雅士共聚园林的场景。当我们感怀兰亭、西园、玉山等雅集时,丝绸之路沿线的园林中也回响着萨迪、哈菲兹等波斯诗人的篇章。
3月31日,参加“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开幕式的嘉宾在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摄
“乐”还从鉴藏赏玩的交往中来。在午门展厅的显要位置,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卷》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一方太湖石,兼具瘦、漏、皱、透、丑的奇石特点,是中国园林中的独特收藏。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以藏品会友,在信物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感。在展览的“鉴藏”单元中,人们既可以看到明代文人布置的小园书斋,在园中品古鉴古;也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皇、贵族与富商们收藏的古代艺术品,于园林中藏古阅古。穿梭于展厅里,东方园林的写意抒情、西方园林的写实重序交错在眼前,不同的展品前汇聚着兴趣相仿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文明、各种园林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影响、不断演变;而穿越古今的藏品始终将人紧紧相连,园林的魅力或许就蕴含在这其中。
生于自然,归于自然。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而园林正是这种追求的直接投射。在“观花”单元中,明陈洪绶绘《红莲图轴》和清石涛绘《墨荷图轴》并排展示,那高洁的莲花不禁让人吟上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莫奈名作《睡莲》与《睡莲池》惊艳亮相,在光影色彩间描绘出画家对大自然的深深珍爱。人们喻情于花,把对品格的追求赋予花、把对生命的理解倾注于花园,写于诗中、绘于卷上,留与今日的我们相见。
诗可游,画可游,园林亦可游。在“游山”单元中,中国古人或游于园中假山,在那咫尺之间感受山林的意趣;或游于真山真水,领略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园依山层叠而建,游台地园也成为一种别样的游山之旅。名山大川中才有的自然之美,因人类的创造而浓缩于园林中。
3月31日,参加“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开幕式的嘉宾在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摄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期待,本次展览在促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这个角度看,“乐”于“林泉”,或许就是人们在园林中始终寄托的栖居追求,是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正如展览前言所说:“园林,映射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心绪。希望大家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都能找到自己平和安恬的心灵花园。”
本文围绕“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展开,详细介绍了展览中呈现的中外园林风貌,从“见我”“见人”“见自然”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园林的意义和价值。园林不仅是人们追求安宁与快乐的生活空间,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载体,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展览促进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