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热潮下,安全才是新能源汽车的“压舱石”

本文围绕小米SU7爆燃事件展开,探讨了新能源汽车智驾与安全的话题。分析了智驾在营销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企业面临的技术伦理困境,最后提出破解智驾安全困局的建议。

“小米SU7爆燃”这一事件令人深感惋惜。在厘清事故责任的同时,智能驾驶与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热议甚至产生争议的焦点话题。

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趋于饱和,在价格不断下探的同时,智能化水平却在持续提升。智能驾驶无疑是新能源汽车的一大卖点,也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无论技术如何革新,安全始终是汽车产业不可触碰的底线。

任何前沿技术的落地都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经过充分的验证。但这个过程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企业不应过度夸大某种技术能力的发展进度,更不能营造出一种技术可以轻易凌驾于安全之上的“轻松感”。过度营销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更是一种严重的罪过。

近年来,智能驾驶成为了汽车行业最耀眼的标签之一。从自动泊车到高速领航,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在强调自己已经跻身智驾第一阵营。然而,在这光鲜的叙事背后,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也在悄然滋生。当方向盘逐渐被算法所掌控,我们不禁要问:安全是否真的成为了技术变革的基石?

仅从营销层面来看,智能驾驶竞争呈现出一种危险的割裂状态。一方面,车企在宣传话术里频繁使用“自动驾驶”“解放双手”等极具诱惑性的表述;另一方面,在用户手册中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免责条款。

这种信息体系的不对等,导致了智能驾驶认知的“罗生门”。虽然事故可能只是偶发性的,但营销活动却在日夜不停。在很多消费者的认知里,“智驾”“高阶智驾”等描述往往会被等同于“自动驾驶”。但实际上,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国内的智能驾驶目前仍然停留在L2到L2+的辅助驾驶阶段,距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陷入了技术伦理的困境。一旦天平发生倾斜,将智能驾驶的概率安全偷换为绝对安全,用技术的光环掩盖安全的边界,那么所谓的创新就会演变成巨大的风险。

要破解智能驾驶的安全困局,就必须把安全放在智能之前。智能驾驶从L2到L3、L4、L5,是一个不断追求100%可靠率的过程。企业不应该为了89%的完成度而沾沾自喜,即便这个完成度已经超越了竞争对手。更不能用这89%的完成度为消费者营造出完美的幻象。

不少车企强调“安全冗余”原则,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尤其是对于智能驾驶这类跨越式发展的功能,安全冗余的投入远远不够。

建立透明化的机制至关重要。理想汽车CEO李想呼吁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他认为“L2和L3等专业话术用户听不懂”,宣传中“一个多余的中文字也不要有,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在推广上保持克制,加大在技术上的投入,这对用户、行业和企业都具有长远的益处。

在与用户的交互层面,车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如何清晰地标注智能驾驶的能力边界,明确告知功能的局限性,而不是仅仅用“请接管方向盘”这样模糊的提示?营销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体系是否健全?从购车前的风险告知、交付时的场景化培训,到用车过程中的实时行为监测,能否形成一个闭环管理?

“速度70迈,心情是自由自在……”但这一切的前提始终是安全。智能驾驶不是一曲科技狂想曲,而是一首需要以毫米级精度谱写的安全协奏曲。只有车企放下抢跑的焦虑,从功能堆砌的竞赛转向安全能力的比拼,新能源智能驾驶才能真正驶向可靠的未来。

本文针对小米SU7爆燃事件引出新能源汽车智驾与安全的话题,剖析了智驾在营销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企业逐利下的技术伦理困境。强调要破解智驾安全困局,需将安全置于智能之前,建立透明化机制,完善用户交互层面的工作,让车企从功能竞赛转向安全比拼,以推动新能源智驾走向可靠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818.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