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邮储银行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融资1300亿元这一事件,详细介绍了此次融资的相关情况,包括注资股东、定价模式、发行规模及市场选择等,还分析了对投资者的影响以及对银行未来发展的作用。
近日,金融市场迎来一则备受关注的消息。邮储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纷纷发布公告,宣布将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这几家银行合计融资规模高达5200亿元,其目的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其中,邮储银行的定向增发规模格外引人注目,达到了13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将是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融资项目。根据公告内容,财政部将向邮储银行注资1175.80亿元,这一举措使得财政部一跃成为邮储银行的第二大股东。而邮储银行现有的两家主要股东,中国移动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也决定再次加码增持,分别注资78.54亿元和45.66亿元。
对于此次注资计划,人们不禁产生诸多疑问。在定价发行对象选择以及后续安排上,邮储银行有哪些考虑?本次注资计划会对邮储银行的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影响?注资之后,邮储银行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在2025年4月2日举行的邮储银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和详细介绍。
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首先对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郑国雨表示,国家已将邮储银行纳入特别国债的首批注资行。通过财政部和战略股东增资1300亿元,预计能够提升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5个百分点。同时,作为唯一一家尚未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法的国有大行,邮储银行正在加快推进高级法的落地工作。郑国雨强调:“‘国家注资’和未来‘高级法应用’,将突破邮储银行的资本瓶颈,充分激活邮储银行资金和客户的优势。”
邮储银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杜春野补充道:“这次发行会在我们的年度分红之后再去进行,所以不会影响我们现有股东2024年度分红。”随后,他针对本次定增的细节及相关安排分别进行了介绍。
在发行定价方面,邮储银行采用的是“锁价定增 + 溢价发行”的模式。杜春野认为,这种模式既符合监管的规定,又充分兼顾了新老股东的利益以及银行长远价值提升的目标,能够最大化实现多方共赢,从而有效地增强市场的信心。
在发行规模和发行定向的确立上,邮储银行采用的是“政策定向支持 + 市场化增量融资”的方式。杜春野介绍说:“1300亿元的规模是邮储银行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个融资项目。”通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直接提升1.5个百分点的静态测算,可以看出这将为邮储银行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
对于财政部本次的认购以及中国移动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两位老股东的加码增资,杜春野表示,这既彰显了国家对邮储银行的坚定信心,也凸显了主要股东对邮储银行投资价值的认可。他进一步解释道:“三家股东都是以现金的方式来去认购,并且锁定期都是5年。这既可以让我们在后续服务实体经济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同时,这极大地避免了对于二级市场资金流动性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对我们资本市场和中小股东利益的呵护。”
在发行市场方面,邮储银行选择在A股发行。邮储银行是一家“A + H”两地上市的国有大行。杜春野表示,选择A股市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本次增资的主要资金来自国内发行的人民币特别国债;另一方面,目前邮储银行的A股股价高于H股。因此,在邮储银行看来,选择在A股市场发行“是出于对两地市场所有股东充分呵护的考虑”。
在对投资者影响的测算上,杜春野坦言,从短期来看,每股净资产会有一定程度的摊薄。他表示:“但我们将把握好静态测算和动态发展之间的关系。”若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完成本次定向增发,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杜春野预计本次增资对邮储银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摊薄影响幅度在6%左右。不过,他也指出:“我们A股和H股的股息率分别还在4%和4.5%以上。”
同时,杜春野提出,资本补充和代理费优化这“一增一降”,将为邮储银行打开全新的发展空间。他认为,随着邮储银行本次募集资金的到位并逐步使用、发挥作用,“我们相信邮储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有进一步提升,进而将持续提升我们的每股净资产水平。”
本文围绕邮储银行1300亿定向增发事件展开,介绍了融资背景、注资股东、发行模式等情况。虽短期可能摊薄每股净资产,但长期来看,此次融资将提升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突破资本瓶颈,激活资金和客户优势,打开全新发展空间,有望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