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联动融创汇:探索无障碍与志愿服务协同发展新范式,公益检察与科技“加持”,长三角无障碍融创汇成果显著

本文详细报道了“心手相牵志愿情,融合畅享无障碍”长三角联动融创汇活动的相关情况,包括活动的目的、意义、核心目标,以及公益检察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动作用和科技在其中的助力等内容。

长三角联动融创汇:探索无障碍与志愿服务协同发展新范式,公益检察与科技“加持”,长三角无障碍融创汇成果显著

3月29日至30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心手相牵志愿情,融合畅享无障碍”长三角联动融创汇(以下简称“融创汇”)在上海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主办,还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的大力支持。

在为期一天半的活动里,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盈科律师事务所、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无障碍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团体等众多联动单位的代表们齐聚一堂。他们积极建言献策,分享各自在相关领域的经验,现场气氛热烈且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厅厅长徐向春,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鹿新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项目官员李侁瑞等领导和嘉宾参加了融创汇的启动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具有多重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为了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确保这部法律能够深入人心、落地实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力宣传残障融合理念,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依法有序进行,助力志愿服务朝着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实现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探索出长三角区域协同提升无障碍与志愿服务发展的全新范式。”

事实上,本次融创汇是对志愿服务与无障碍深度融合的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它就像一座桥梁,促进了社会各方的深化合作,让大家能够携手共进、薪火相传,共同书写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法治行的崭新篇章。

公益检察助推无障碍环境加速建设

为了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能够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让社会全体人员都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2023年6月2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并于202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助残志愿者人数已经接近189万人,他们共为残疾人提供服务达到2776万次。近些年来,中国助残志愿服务呈现出日趋专业化、多样化的良好态势。不再局限于相对简单的探访活动、家政服务,而是转变为针对残疾人不同需求开展的专业化帮扶。这样的转变,不但进一步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品质,还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营造出了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在促进我国无障碍环境加速建设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的公益检察官们成为了百万公益助残志愿者“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以公益检察诉讼的方式,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出行服务保障。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厅副厅长邱景会对相关记者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也都有可能会受伤,社会上有8500万残疾人,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是无障碍环境的受益者。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系统规划和持续发展的任务,它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无障碍意识的深化与提升,而检察公益诉讼恰恰是一项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和共识的制度。”

据了解,本次融创汇设置了三大核心目标。其一,法治赋能。通过分享检察公益诉讼实践,推动法律从“文本”走向“实践”,让残障群体的权益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二,志愿升级。积极响应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探索“法治 + 志愿”双轮驱动模式,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其三,融合创新。以长三角区域协同为支点,联动政府、司法、媒体、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无障碍志愿服务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旨分享环节,来自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8位检察官和“益心为公”志愿者代表分享了无障碍公益诉讼的创新案例和助残志愿服务的实践经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项目官员李侁瑞还引入国际视角,介绍了儿童权利与全球残障儿童青少年发展概况、残障融合理念与残障平等实践等内容。

在志愿服务与无障碍方面交流领域,众多专家和代表也带来了精彩的主题分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孙计领作了《志愿服务法治化与激励机制实践探索》主题分享;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骆燕作了《全民友好无障碍文化传播的实践与探索》主题分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项目官员李侁瑞作了《媒体报道“残障融合”“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议题时应遵循的原则》主题分享;无障碍智库专家吕志强介绍了《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既有卫生间改造实践案例》;杭州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赵昊磊介绍了《杭州示范案例推介:古荡农贸市场无障碍民心工程》等。

科技“加持”无障碍环境

无障碍环境,指的是一个既可通行无阻而又易于接近的理想环境,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物质环境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通行和使用。比如城市道路应满足坐轮椅者、拄拐杖者通行,还要方便视力残疾者通行;建筑物应考虑出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厕所、房间、柜台等设置残疾人可使用的相应设施,以方便残疾人通行。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公共传媒应使听力言语和视力残疾者能够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例如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字幕和解说,电视手语,盲人有声读物等。

在3月30日上午的互动交流阶段,吕世明作了《宣贯两办文件,推进无障碍志愿服务》主题发言,并分享了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的参会感受。

吕世明指出:“一个小小的坡道,既能让残疾人走出家门,又能方便其他公民;影视字幕,既能让聋人走出无声世界,又有利于社会信息的传递。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形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交流活动中,公益组织、司法部门、律师协会、爱心机构的十多位代表畅谈了自己的感言。他们一致认为,融创汇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互动精彩,每一个环节都给大家带来了融合的启迪,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也让大家收获了聚合力量的感动。

吕世明最后总结了融创汇的特色与成果。一是融创汇形式创新,突出“联动、聚力、赋能、融合”的特点,为“无障碍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无障‘爱’”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二是融创汇活动“融”入了国内国际先进理念,为新形势下的志愿服务注入了新理念、新动能、新活力;三是活动汇聚了公益诉讼、志愿服务、无障有爱、科技助残四方面内容,凝聚了各方力量,探索出将“志愿服务”与“无障碍”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从而实现“心手相牵”“融合共享”的目标。

本文围绕“心手相牵志愿情,融合畅享无障碍”长三角联动融创汇活动展开,介绍了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了公益检察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科技对无障碍环境的“加持”。活动通过设置核心目标、开展主旨分享等,促进了志愿服务与无障碍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各方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凝聚了多方力量,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对推动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志愿服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015.html

(0)
行云乐易行云乐易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