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报渐远,年轻人奔赴杭州续写旧时光 从上海北京到杭州,年轻人为电报“最后的狂欢”而来

近期众多年轻人从上海、北京等地赶到杭州拱墅区体育场路356号的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发电报打卡的现象,介绍了一些发电报者的故事,阐述了电报业务的现状,还回顾了电报的历史、发电报的方式、收费情况等,最后感慨电报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最近这几天,在社交网络上,一个特别的打卡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他们纷纷从上海、北京等地,不辞辛劳地奔赴杭州的一个地方——拱墅区体育场路356号。

这里便是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而这些年轻人来到此处,只为做一件事,那就是发电报。

当电报渐远,年轻人奔赴杭州续写旧时光 从上海北京到杭州,年轻人为电报“最后的狂欢”而来

昨天上午,橙柿记者来到了热闹非凡的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只见这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前来发电报的人,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上海坐高铁来杭州发报

在人群中,90后的小孟姑娘格外引人注目。一大早,她就拖着朋友,从上海乘坐高铁,一路赶来杭州。

当记者在营业厅二楼的电报营业室外碰到她时,她正小心翼翼地铺开一张电报纸,每写一个字都要仔细斟酌一番,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书写一封重要的信件。

当电报渐远,年轻人奔赴杭州续写旧时光 从上海北京到杭州,年轻人为电报“最后的狂欢”而来

同样从上海赶来的,还有00后大学生小赵。他也是一大早就踏上了来杭州的旅程。小赵表示,目前国内能收发电报的地方已经不多了,他专门找了个在北京的同学帮忙收电报,等同学回家时再顺道把电报带给他。他的电报内容很简洁,只有几个字:“有事速回微信。”

小赵还感慨地说:“电报是一种比较传统,速度也比较慢的交流方式,但用电报去展现我们这个时代,我觉得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他本来还想给老家成都的亲人们也发几份电报,可遗憾的是,老家那边早就停止了电报业务,而且杭州的电报业务也即将停止,这种传统的通信方式很快就要消失了。

“杭州急电!速回微信”

在营业厅里,杭州人小李姑娘坐在电报模板前的圆桌上,看着面前的空白电报纸,陷入了沉思和发呆。对于00后的她来说,电报是一种非常遥远的事物,充满了神秘和好奇。

当电报渐远,年轻人奔赴杭州续写旧时光 从上海北京到杭州,年轻人为电报“最后的狂欢”而来

杭州小伙小沈最近也在忙一件特别的事,那就是帮外地的人代发电报。他告诉橙柿记者,目前国内只有北京和杭州这2个城市可以发报,而能收电报的区域只有北京、浙江、山东和河北这4个地方。其他收不了电报的城市,就只能先发到这4个区域再转寄。

最近一周,小沈已经帮人代发了近100份电报,他无奈地说:“光趴在那里写电报就得一整天。”

当电报渐远,年轻人奔赴杭州续写旧时光 从上海北京到杭州,年轻人为电报“最后的狂欢”而来

在过去,发一封电报的费用抵得上普通人一周的伙食费,而如今,电报的价格非常便宜,只要0.14元/字,甚至连一份快递费都比不上。

这种延续了近200年的通信方式,即将在杭州画上句号。消息传开后,大量年轻人涌入杭州武林营业厅打卡发电报,营业厅单日发电报量飙升至200多份。

当电报渐远,年轻人奔赴杭州续写旧时光 从上海北京到杭州,年轻人为电报“最后的狂欢”而来

曾经有老电报员发过一张只写了一个字“甥”的电报,意思是家里生了一个男孩。更多的电报内容像“家有急事,速回”“儿安好,勿念”“母子平安”等,每一份惜字如金的电报,都传递着家庭之间急切的牵挂。

再给你一次发报机会

你想说什么话呢?

回溯到1837年,美国画家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机,这一伟大的发明开启了人类通信的新纪元。电报是通过电流(信号)的通断来传递信息的,而莫尔斯电码则是它独特的一种“语言”。这种电码让信息能够以电波的形式,跨越山川湖海,瞬间抵达目的地。

在没有电话、互联网的年代,电报是最快捷的通信方式,它极大地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不过,即使在电报繁荣的时期,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用得起电报机。和影视剧中常见的发报机滴滴答答的场景不同,很多地方发电报要靠“牛吼”,也就是人工报电码。

橙柿记者有一位本家叔叔叫亮叔,他18岁就到邮电局上班,记者曾见过他发电报的样子。透过营业厅的窗户看进去,电报房很小,亮叔戴着影视剧中发报员那样的耳机,声大如牛吼,脸涨得通红。他生怕线路那边的人听不清,大声吼出“洞拐洞拐洞洞拐”之类的专业数字。

当时营业厅全靠长途电话来报电报码,一个汉字拆分成四个数字,然后精确地报给长途之外的收报人员。电码由阿拉伯数字组成,一个汉字对应4个数字,每个汉字都有唯一的电码。发报时对数字的读音也有要求,比如:0—dong洞、1—yao幺、2—liang两、3—san三、4—si四、5—wu五、6—liu六、7—guai拐、8—ba八、9—gou勾。像杭州的“杭”,拆分为2635,发报读音就是“两六三五”;许仙的“许”,拆分成6079,发报读音是“六洞拐勾”。

那时电报也是按格子收费,一个字一个标点各占一格。每格约0.14元,电报单上的收件地址、姓名和标点符号等都在计费之列,算下来费用并不便宜。所以,来发报的人都会惜字如金,内容尽量言简意赅,把问题说明白就行。

除了传递家事,电报还承载着很多气象报告和防汛救灾等公家消息。传送带上的电报单,根据紧急程度,会被贴上不同颜色的小条。红条表示加急,蓝条代表政务,黄条则是最紧急的。

亮叔收发电报20多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传呼机、手机陆续出现,电报慢慢退出了市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亮叔下班时摔倒了,一只腿被截肢,但他拄着拐又坚持工作了很多年。他说,自己还剩下几年就退休了。

电报的退出并不突然,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候和它说再见了。远去的电报,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诗:“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果再给你一次发报机会,你想发给谁、想说什么话呢?

文章围绕年轻人前往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发电报这一现象展开,讲述了发电报者的故事,呈现了电报业务的现状,同时回顾了电报的历史、发电报的方式和收费等情况,感慨电报这一传统通信方式在时代发展中逐渐退出舞台,引发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通信变迁的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057.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