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上海召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实施相关政策举措一事。详细阐述了政策内容、落实要点,强调了政策与现有体系衔接以及提升企业感受度的重要性,还提及未来应在服务企业的细度和精度上发力,以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为了大力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上海再次推出了极具分量的实质性举措。
4月3日,上海专门召开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此次大会上,部署实施了《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这一举措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份意义重大的政策文件,涵盖了六个方面共计26条具体措施,有力地回应了民营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和关切。
在上海的整体经济版图以及长远发展战略中,民营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上海有着高度清晰且统一的共识。此次方案中提出的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完善民营企业投融资支持政策、切实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等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这是一份极具问题意识的文件。可以说,它把企业面临的“问题清单”成功转化为了政府的“任务清单”。
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政策举措毫无折扣地落实、落细、落到位,让民营企业能够真正切身体会到政策的益处,感受到政策的“可感、可及”。其中,做好与现有政策体系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换而言之,就是要做好各类政策的“一致性评估”,从而形成政策合力。这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存量政策的衔接,二是增量政策的衔接。
上海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是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的。此次推出的一揽子政策并非是完全重新开始、另起炉灶,而是在既有政策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仅在今年,从蛇年首个工作日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到近期出台的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只有保障好与存量政策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这些政策在具体落地实施时才能更加顺畅。
增量政策的落地实施更需要注重整体的衔接,这通常体现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上。一些助力企业发展的政策涉及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在落实过程中,更要注重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对于涉及多领域的政策,要进一步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主体,这样才能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让企业不再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
在统率和评估众多部门工作时,企业的实际感受依然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就像今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中,明确将“提升企业感受”这一表述纳入标题,由此可见对企业感受度的重视程度。
在政策落地和执行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为了谁、服务谁,才能真正弄清楚应该怎么去做、做得好不好。反复强调企业感受度的重要性,实际上也是要在政策落地执行过程中,明确政商关系的先后顺序。把评价标尺交给企业,就是要让政策制定者转换思维,以企业的感受度为先,学会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问题。
毕竟,政府虽然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民营经济发展的主体始终是企业。政府从管理者到服务者这一身份的转变,以及将评价标尺交给企业,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在这方面,上海之前已经有了非常积极的实践案例。例如,上海率先推出“一网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检查码”等惠及企业的政策举措,这些举措都极大地简化了政府的行政流程,将企业的感受度放在首位,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减轻了负担。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中,这种有益的实践经验还将继续得到应用和推广。
更进一步来说,未来提升企业感受度的关键在于提高服务企业的细度和精度。在这个层面上,政策的颗粒度越细,精度越高,政府服务的落地执行就越容易评估,企业也就能更真实地感受到政策的效果。
正所谓“有的放矢”,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具体而细微的,甚至可能涉及到最细枝末节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的收账问题、市场竞争的准入问题等等。进一步细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将这类看似具体的小问题一并纳入政策工具包,将大大提高各项措施的可执行性。只有具体的、实际的政策,才是能够真正落地实施的,才是能够让企业切实有所感知的。
从此次上海发布的若干措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进一步在细节上发力、做实做细的政策倾向。以政策落地之“实”,成就民营经济之“强”,这也将切实反馈到企业的真实感受中,成为推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本文围绕上海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展开,强调政策落实需做好与现有体系衔接,提升企业感受度是关键。上海此前已有积极实践,未来应在服务细度和精度上发力,以政策落地之实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