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的热点AIGC展开,通过采访政府部门、影视生产方、平台运营方等相关人士,探讨了AIGC在网络视听领域的应用、发展水平、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是否会取代人类进行影视创作等内容,并提出了规范发展的意见建议。
近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成为了会场内外共同瞩目的热点话题之一。
当前,AIGC对网络视听行业的影响力究竟几何?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它是否会取代人类,成为影视创作的主导力量?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期报道特别邀请了政府部门、影视生产方、平台运营方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剖析AIGC赋能影视创作的现状与前景,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助力行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以下是参与讨论的嘉宾:
冯胜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
马平(中国电影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俞白眉(编剧、导演)
李杨(快手大模型产品运营负责人)
AIGC在网络视听领域已广泛应用
记者:目前AIGC在创作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呢?
冯胜勇:在网络视听领域,AIGC已经实现了广泛的应用,深度融入了节目策划、内容制作、个性推荐、运营推广等各个场景。它极大地提升了创作效率,让产业生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为行业的创新化、智能化发展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马平:目前,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助力效果十分显著。以2024年上映的电影《只此青绿》为例,这部电影由舞剧改编而来,在AIGC的协助下,改编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往,一个镜头可能需要七八个人工作一周才能完成,而现在借助AIGC,一个人仅用半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并且,在镜头创作过程中,人工智能工具与导演的协作十分顺畅,有力地保证了影片的最终呈现效果。
俞白眉:我认为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AIGC的进化速度令人惊叹,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今,我们在运用AIGC进行影视剧创作时,已经不再像传统创作那样严格区分前中后期。我相信AIGC会推动形成全新的创作方式,不仅会改变艺术形式,还会改变人们欣赏艺术的习惯。“科技 + 艺术”的形式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李杨:过去,制作一个普通视频大概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现在AIGC的应用让创作周期大幅缩短,效率显著提高,1至2天就能制作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短片。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本不具备创作能力的人也开始参与到创作中来。通过AIGC,一些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成为了网络视听创作者。
让技术应用不越轨、不失序
记者:当前,AIGC的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它在赋能艺术创作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在行业监管方面又面临哪些挑战呢?
冯胜勇:AIGC浪潮来势汹汹,我们在感受到其澎湃创新动能的同时,也直面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在互联网上,利用AI换脸变声、假冒他人、编造谣言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严重侵害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了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为AIGC技术应用划定了红线。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防止AIGC生成虚假信息内容、怎样保护用户的隐私等问题,主动发现并精准识别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使网络视听领域AIGC的规范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设防。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稳妥实施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抓紧完善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版权保护等配套制度,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新风险、新挑战,确保技术应用不越轨、不失序。
马平:进步是必然的趋势,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创作资源对创作的限制,让创作者能够借助技术更好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传达给大众。
俞白眉:在全球影视创作中,AIGC面临着一些相似的问题。例如,拍摄场景和演员形象的统一较难实现,导演在传统影视剧创作中调度镜头的操作,对于AIGC来说目前还存在较大困难。
李杨:目前,我们的大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一些场景,如各种影视剧里的空镜和一些普通的特效。但在人物演绎方面,确实存在很多难点。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向艺术创作的整个生产链路渗透,但渗透率还比较低。未来,我们期待通过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上限,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人配合,完成更多的创作工作。
让艺术家更加专注于创意本身
记者:AIGC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隐忧。将来,它是否会取代艺术创作工作呢?
冯胜勇:在“万物皆可生成”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当人工智能能够瞬间解决千万个问题时,人类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确保AIGC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助推器,而不是替代者?从科学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模型能力的日益成熟,提出好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善于提问的人才能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当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要与人工智能并行,并且必须由人类占据主导地位。价值导向是网络视听的生命线,我们应当通过提问来校准发展方向。AIGC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丰富表达,但无法取代我们的独特创意。
马平: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它始终只是人类创造的工具。未来,我们将与人工智能共生,但它无法替代或代表我们最核心的东西——创造力。我们真正关注和想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俞白眉:我认为人工智能会对一部分人的工作造成冲击,但并非所有人。因为人工智能最终是为人服务的,需要人类来做出选择和判定。
李杨:作为一个工具平台,可灵AI自2024年6月发布以来,一直在不断优化迭代。除了优化工具体验外,近期还更新了视频生产的工作流程,能够更好地帮助创作者从文本创意生成图片,再由图片生成视频,并通过平台的AI音效为视频配音。
艺术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AIGC只是改变了视频制作的流程和成本,更多的是将艺术家从流程性、工具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创意本身。毕竟,创意才是艺术的灵魂。
本文围绕AIGC在网络视听领域的应用展开讨论,嘉宾们肯定了AIGC在提升创作效率、丰富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成虚假信息、人物演绎困难等。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未来应规范AIGC的应用,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助力影视行业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