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突破:Shank3突变比格犬助力孤独症面孔识别研究

孤独症存在社交障碍,而面孔识别异常是其社交障碍的重要神经认知基础。此前因缺乏合适动物模型,对孤独症面孔认知障碍了解有限。近日我国科学家发现携带Shank3基因突变的比格犬有类似孤独症患者的面孔识别异常,为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并介绍了研究的相关情况和意义。

孤独症,作为一种在神经发育领域较为常见的疾病,它有着一些显著的特征,其中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尤为突出。在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里,面孔识别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着这种能力,我们能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迅速捕捉到熟悉的脸庞,与朋友畅快交流、和亲人温馨互动。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敏锐地感知他们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加自如地融入各种社交环境。然而,对于孤独症患者而言,他们在面孔识别方面往往存在异常,而这种异常也被视作孤独症社交障碍背后一个关键的神经认知基础。

在此之前,由于一直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科学家们对于孤独症患者的面孔认知障碍的了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尽管经过不懈的研究,已经鉴定出了近百个与孤独症相关的高风险基因,但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清楚某一个特定的基因突变是否会导致类似孤独症患者那样的面孔识别异常情况出现。

不过,近日我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携带Shank3基因(这是孤独症的高风险基因之一)突变的比格犬表现出了和孤独症患者类似的面孔识别异常现象。这一发现意义重大,为深入研究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以及探索相关的干预方案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动物模型。相关的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

我国科研突破:Shank3突变比格犬助力孤独症面孔识别研究

△Shank3突变犬偏好房子,而野生型犬偏好面孔;野生型犬偏好同类面孔,而突变犬没有这种偏好。

研究表明,家犬在经过长期的家养驯化过程之后,获得了非常卓越的面孔识别能力,所以家犬成为了开展这项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之一。研究团队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面孔偏好的行为实验、眼动追踪实验以及皮层脑电记录等,从基本的面孔识别加工和面孔分类加工这两个重要方面,深入探究了Shank3突变犬的面孔认知异常情况。

研究过程中发现,携带这一基因突变的比格犬在面孔偏好的行为任务中,表现出了对房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人脸和同类犬的面孔则显得兴致缺缺。眼动追踪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异常的行为偏好。另外,在进行皮层脑电记录分析等研究时,这一基因突变的比格犬同样显示出了异常现象。

我国科研突破:Shank3突变比格犬助力孤独症面孔识别研究

△眼动分析表明Shank3突变犬对面孔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减少。

这项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为揭示Shank3基因突变是如何导致孤独症患者出现面孔识别缺陷,进而引发社交障碍提供了坚实的实验证据。同时,也为未来更加深入地探究孤独症的遗传和神经机制搭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实验体系。

本文围绕孤独症面孔识别异常这一问题展开,先阐述此前因缺乏合适动物模型研究受限的情况,接着介绍我国科学家发现携带Shank3基因突变比格犬有类似异常,还说明了研究采用的方法、发现的现象,最后强调该研究为揭示孤独症机制提供证据和搭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626.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