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西藏自治区近五年来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成果,包括救助体系建设、政策完善、保障标准提升、救助方式创新以及低收入人口帮扶等方面,展示了社会救助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记者近日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过去五年时间里,西藏自治区的社会救助工作在持续的改革创新进程中,实现了不断扩容、提质以及增效的良好局面。目前,已经基本构建起了一个覆盖全面、分层分类且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中央财政共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4亿元。这笔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困境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在社会救助工作推进过程中,强化顶层设计是关键的一环。西藏自治区先后出台了《自治区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西藏自治区申请救助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就像是为社会救助工作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框架”,不断强化了社会救助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同时,也使得社会救助的可及性和覆盖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能够享受到救助政策的福利。
聚焦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切实兜好民生保障底线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核心目标。自治区连续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每人每年5790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27元,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6021元,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8684元。目前,全区城乡低保人口共计170638人。此外,积极落实低保“单人户”政策,“单人保”人数达22251人。通过动态管理,实现了对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特困救助供养对象有12971人。不仅如此,还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五年来全区共实施临时救助25.75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4.48亿元。这些举措就像是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困难群众的生活底线。
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制定印发通知,推动社会救助从传统的“人找政策”模式向更加主动的“政策找人”模式转变。同时,深入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救助资源能够公平、公正地惠及每一位困难群众。此外,还开展了主题宣讲活动2000余次,受益群众达37万余人次,让更多群众了解救助政策。并且对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成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增收致富能力,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为了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自治区民政厅等12家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充分运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通过加强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根据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帮扶。截至目前,全区低收入监测对象共计22万余人,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了精准的救助服务。
本文全面阐述了西藏自治区近五年来社会救助工作的多方面成果,从制度建设到具体保障措施,再到救助方式创新和低收入人口帮扶,充分展示了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体现了政府对民生保障的高度重视。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