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浙江丽水龙泉市,讲述了华侨张卫芳将祖宅改造成民宿带动村民增收的故事,重点阐述了龙泉以“侨务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红色引领、绿色赋能、金融助力三条路径,推动侨务工作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探索山区共富新路径的实践与成果。
在春意盎然的时节里,浙江丽水龙泉市住龙镇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在这片绿水青山之间,一座有着青瓦红墙的百年老宅——“馨园”民宿悄然“隐匿”其中,它独特的韵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时光回溯到8年前,阿联酋华侨张卫芳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创业的梦想,毅然决定将祖宅进行改造。经过精心打造,这座祖宅摇身一变,成为了浙江省级“乡村侨舍”示范点。在这里,不仅有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充满特色的华侨家宴满足人们的味蕾,红色研学项目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机会。
张卫芳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道:“返乡创业,既圆了我的事业梦,也让我找到了家的归属感。”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家民宿长期雇佣附近农户,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同时,它还带动了周边多家农家乐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有效地帮助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近年来,龙泉市充分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侨务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线,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通过整合侨界资源、创新帮扶机制以及深化金融助村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侨务工作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努力探索出一条“红色引领、绿色赋能、金融助力”的山区共富新道路。侨界力量正逐渐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
红色引领:侨心归巢拓共富
位于龙泉大沙工业园的“方宏设备侨助工坊”,作为浙江省首批二星级“侨助工坊”,通过党建联建机制,积极凝聚侨界力量。工坊特意腾出空间打造了“侨心向党”活动室,定期组织侨界人士在这里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大家在这里分享经验、探讨发展,共同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共识。
同时,该工坊充分盘活闲置厂房资源,积极引入数字技术生产线。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目前,已经带动周边80余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方宏设备侨助工坊”负责人王明跃欣慰地说:“村民有了稳定收入,企业用工更安心,这是‘双向奔赴’的共富实践。”
截至目前,龙泉市已成功建成星级“侨助工坊”3家。这些工坊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累计开展电商运营、来料加工等培训20余场,惠及村民400余人次,为村民提升技能、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持。
绿色赋能:侨资润乡焕新生
在浙江省华侨公益互助促进会的大力支持下,龙泉市开展了“侨助共富”系列活动。以当地李山头村为示范点,侨界公益资金精准“滴灌”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山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张培表示,9万元的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带来了切实的帮助。该村正积极推进“城畔原乡 云阶山田”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将资金合理用于民宿、餐厅建设以及村庄环境美化和民居改造等方面。通过这些举措,真正把侨胞的“乡愁记忆”转化为了乡村振兴的“实景画卷”。
数据显示,“侨助共富”系列活动已覆盖龙泉10余个村庄,落地小微项目17个。侨界捐赠资金的90%都用于乡土文化景观营造、低碳旅游设施配套等绿色文旅项目,全面赋能“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村容改造提升行动,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金融助力:侨联架桥引活水
近年来,龙泉市创新金融助村模式,与金融机构和侨资企业合作成立了“金侨同心共富联盟”。该联盟致力于为侨胞、侨企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保障和服务,有效缓解了乡村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题。
据统计,该联盟通过签订“侨手相连”共同富裕三方合作协议,向村集体、侨胞侨眷等投放普惠金融“金侨贷”1800万元。这笔资金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助力乡村各项产业的发展。
此外,龙泉市委统战部定期举办乡村振兴项目合作对接会、海外侨团交流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累计促成6家侨企、2个侨团与村一级签订技术帮扶协议,搭建起了海内外要素直通田间地头的便捷通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龙泉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以‘红’强基、以‘绿’兴业、以‘金’活源,让侨务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未来,当地将继续深化“侨乡共兴”模式,努力绘就山区共富新图景。
浙江丽水龙泉市通过侨务赋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华侨张卫芳改造祖宅为民宿带动村民增收,龙泉市以“侨务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红色引领凝聚侨界力量、绿色赋能推动乡村发展、金融助力缓解资金难题,促使侨务工作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未来还将深化“侨乡共兴”模式,为山区共富不断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