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老人刷视频返利难题,多方合力正当时

本文聚焦老年人刷视频返利这一现象,深入剖析背后存在的法律与健康隐患,探究老人沉迷的原因,并提出了包括社会宣传、家庭陪伴、加强监管等在内的应对措施。

今年春节,重庆的钟先生回到老家,发现一些上了年纪的亲戚,即便在相互串门时,也都开着手机外放刷短视频。经过询问,他才了解到,这些APP为用户提供返现奖励。钟先生的伯父就是其中一员,他每天靠着刷视频返现,每个月大概能有100元的收入。

就拿某短视频APP来说,在视频界面会有一个小红包持续计时来赚金币,每1万金币可兑换1元现金。观看一条20秒的短视频,大约能领取8个金币。这意味着,要刷1250条视频,花费将近7个小时,才能挣到1元钱。而且,平台还有拉新人返现金、玩游戏看广告赚金币等活动。花费大量时间却只能赚几元钱,投入与产出明显不对等,可为何部分老年人还是会沉迷其中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邵景进教授长期致力于老年人科技使用与心理健康研究。他告诉记者,APP下载返利或在线时长返利属于商业营销模式,是用小恩小惠来增强用户黏性、增加平台流量,但其中存在法律风险和用户风险。老年人更容易沉迷其中,这需要社会和家属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有何隐患——存在法律风险,影响身心健康

实际上,商家推出的这类营销手段,最初并非针对老年人。在过去几年,部分APP大力推广“极速版”时,以在线返利增加用户和平台流量的情况屡见不鲜。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表示,目前国内现行法律中,并没有直接针对刷视频返利、下载返利的相关规定,这些营销手段可以说是在法律法规的边缘试探。实际上,这类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视频返利和下载返利,是通过向部分用户返利的方式,人为地提高相关短视频访问数量和APP下载数量,误导其他消费者对这些短视频或APP的评价。

“老年人群体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所以成为了这类‘返利’模式的主力军。”刘旭分析道。

钟先生的伯父说:“几年前退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刷视频还能赚钱,虽然钱不多,但好歹有事可做。刷着刷着,买菜钱不就有了吗?”他的几部旧手机都下载了部分APP的“极速版”,经常多部手机一起刷视频赚金币。“这两年这些公司没以前大方了,赚的金币越来越少。”

老年人有空闲时间,商家有钱投入,看似双方都获利,实则暗藏隐患。

邵景进指出:“最直接的就是身体风险,不少老人在长期刷手机后,出现了视力下降、患上腱鞘炎的情况,时间长了甚至会损伤认知能力,阻碍社会交往,影响生活质量。”

他还表示:“不仅如此,部分不良APP可能会利用此类返利行为‘锁定’部分老年人,增加个人信息泄露和诱导消费的风险。”

2024年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一季度投诉热点,其中以低价或免费、中奖为诱饵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或体验后默认开通免密支付、进行连续自动扣款等问题遭到了大量投诉。

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刘奶奶告诉记者,自己使用智能手机多年,很早就发现手机上有些广告提示有下载返利,但她一直不敢点,生怕是诈骗。“我身边也有老年朋友看到过这些,大多数人还是不敢点。”刘奶奶说。

钟先生担忧地说:“正规公司发布的应用还好些,就当让老年人打发时间,就怕乱下载不知道哪来的应用,等发现问题时劝阻都来不及了。”

原因何在——贪图小利,缺乏陪伴,数字素养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无论是专家还是老人,都经常提到“孤独”这个词。

邵景进说:“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很多老年人存在家庭、社会、身体健康焦虑,上了年纪后不知道该做什么,还担心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而家中子女大多忙于自己的事情,陪伴老人的时间减少,很多老人会感到‘孤独’。”

浙江省的张大爷退休后,每天坐在沙发上戴着老花眼镜刷短剧成了他的日常。“刷视频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家里小孩结婚搬出去了,现在还没孙辈带,不然每天一个人都不知道干什么。”

邵景进解释道:“根据‘网络使用的补偿理论’,面对退休后的‘孤独’,老年人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情感需求,就会在网络上寻找替代性满足,这是他们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子女陪伴不够、缺乏社交,那就刷视频返利,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APP强大的算法机制也是老年人爱上刷视频的原因之一。与青少年群体有防沉迷机制不同,老年人使用APP时没有限制。张大爷说:“现在这些应用太强大了,清楚地知道我喜欢看什么,不停地给我推荐,有时让我刷得停不下来。”

邵景进认为:“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部分老年人缺乏鉴别能力,容易被商家的‘返利’手段吸引,甚至走进不法分子设置的网络诈骗陷阱中,根本原因还是数字素养不足。”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达14.1%。邵景进表示:“老年人群体是数字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他们使用互联网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因噎废食,而是社会各界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让他们科学健康地融入数字社会。”

如何应对——提倡健康上网,加强对APP监管力度

不久前,一场银龄触网反诈防沉迷宣传活动在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华新社区举行。为了预防老年人沉迷网络、倡导合理应对观看返利、下载返利等情况,网信、街道、公安等多部门和单位联动,定期在社区举办老年人反诈防沉迷宣传活动。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介绍刷单、返利等新型骗术及防范措施,提醒老年人“不沉迷、不下载、不转账”,健康上网。

华新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为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我们定期收集社区老人的上网需求,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银龄行动’培训课程,在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同时,做好防骗防沉迷宣传。”

邵景进说:“通过这类线上线下培训,反诈防沉迷宣传和技能培训两手抓,才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

相关执法行动同样重要。据了解,针对老年人上网常见的刷视频返利等问题,江北区结合“清朗·巴渝”系列专项行动,加强“一老一小”领域网络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网络生态、扰乱传播秩序、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2024年累计开展网络检查153次,约谈不良APP、网站、自媒体23家,关闭违法违规账号6个,向有关部门移交案件线索19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起。

邵景进表示:“家庭成员的陪伴永远是有效的‘良药’。子女不仅要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还要帮助老年人主动融入数字社会,从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正确下载应用、识别风险信息等做起。更重要的是,当老年人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时,要及时向子女求助。”

邵景进建议:“从老年人自身来看,合理做好退休以后的生活规划同样重要,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现实中得到满足,网络上的需求就会减少。”

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明确禁止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安装、阻挠卸载、擅自启动APP等问题。刘旭说:“相关规定给予明确指引,对于涉嫌违规的APP,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做好‘科技向善’引导,共同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

本文围绕老年人刷视频返利这一现象展开,指出其存在法律风险、影响身心健康等隐患,剖析了老人沉迷的原因主要包括贪图小利、缺乏陪伴和数字素养不足。同时,提出了社会宣传教育、家庭陪伴以及加强APP监管等多方面的应对措施,旨在帮助老年人科学健康地融入数字社会。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914.html

(0)
东京迎荷东京迎荷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