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裁员风暴:传统巨头的电动化突围战,奔驰“广进计划”背后:是慷慨补偿还是转型困局?

本文详细讲述了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推出的自愿离职计划,分析了该计划背后企业面临的利润下滑、市场失守等困境,以及其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同时探讨了德国汽车业的整体现状和汽车产业价值链条重构的趋势。

近期,奔驰那阔绰无比的“广进计划”,在车圈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着实震惊了不少人。

原来,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打算斥资数十亿欧元,推出一项自愿离职计划。该计划面向 3 万名员工,为他们提供了自愿离职补偿方案。目前,员工可以通过内网估算自己的离职补偿金额。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名服务了 30 年、月薪达到 8 万元人民币的中层管理者选择离开,他能获得约合超 400 万元人民币的遣散费;就算是普通的工厂工人,也能拿到相当于两年薪资的补偿。

有国内网友开玩笑说,这就像是奔驰给员工发了一张“人生重启体验卡”,员工拿着这笔钱,完全可以提前退休去旅游享受生活了。奔驰管理层也表示,这笔遣散费不仅是对员工多年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更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

然而,这一创下汽车行业裁员补偿纪录的举措,背后折射出的并非是企业的慷慨大方,而是一场关乎企业存亡的转型博弈。从奔驰去年的财报中,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2024 年,奔驰遭遇了利润下滑与市场失守的双重困境。其营收为 1456 亿欧元,同比下滑了 4.5%;净利润仅有 104 亿欧元,暴跌了 28.4%;毛利率更是跌破了 20%的心理防线。而问题的根源,直指其最大单一市场——中国。

在这一年,奔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了 7%,纯电车型销量更是同比下跌 23%,被蔚来、理想等本土品牌挤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曾经凭借“品牌溢价”傲视群雄的奔驰,如今也不得不将部分车型终端价下调超 10 万元,以此来维持市场份额。

更严峻的是,传统燃油车业务的萎缩速度远远超过了预期。2024 年,奔驰的纯电车型仅交付 18.5 万辆,市场份额不断被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蚕食,利润空间也被持续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奔驰急需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

其实,奔驰并非没有尝试过转型。2025 年计划推出的全新 CLA 车型、2026 年的纯电 GLC SUV 等,都彰显着其电动化的野心;在中国研发团队超 2000 人、近五年投入 105 亿元的布局,更凸显了“在中国,为全球”的战略。但问题在于,传统车企庞大的身躯很难适应新赛道的节奏。

一方面,内燃机时代积累下来的供应链体系、生产流程与人才结构,在电动化时代成为了沉重的包袱。奔驰德国工厂的工人技能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方面,而电动化所需的电池、软件人才却严重短缺。

另一方面,管理层级冗余、决策迟缓的弊端在智能汽车竞争中暴露无遗。当华为 ADS 智驾系统已经实现城区道路自动驾驶时,奔驰的 L3 级自动驾驶仍局限于特定高速场景。这种代际差距,迫使奔驰不得不通过减员,计划在 2027 年前省下 50 亿欧元成本,为研发输血。

不过,由于此前的协议,现有行政人员在 2034 年前不会被直接裁员。于是,奔驰只能另想办法,在制度框架内寻找最大的腾挪空间,用丰厚的买断金鼓励员工主动离职。

据了解,奔驰此次计划覆盖德国本土的多个工厂,主要针对从事传统燃油车研发与生产的员工。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打算通过自愿离职补偿、提前退休方案等方式缩减部分岗位,同时将资源向电动化、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领域倾斜。

奔驰 CEO 奥拉·卡列尼乌斯的表态很值得玩味,他说“丰厚的遣散费是为了支撑员工的转型过渡期,公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那些愿意提前退休或寻求新职业机会的员工自愿离职,从而为公司的未来发展腾出空间。”

奔驰管理层也明确表示,如果员工选择不接受买断计划,公司不会强制解雇,同时公司保留拒绝部分员工参与该计划的权利,特别是对于占据关键岗位或具有高价值的顶尖人才。

看得出,这笔“遣散费”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投资,目的是将资源从传统部门转向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奔驰还计划将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外包,并停止替换退休员工,以此释放每年 10%的生产成本。

作为奔驰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区是否会被纳入此次调整目前尚未明确。但实际上,在奔驰全球推出自愿离职计划之前,中国市场就已经悄然展开了裁员行动。

2 月 26 日,奔驰中国约谈了部分员工,并立即启动了裁员程序,裁员比例约为 15%。本轮裁员主要涉及销售、汽车金融两个体系,公司主体主要是梅赛德斯 – 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梅赛德斯 – 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研发体系暂未涉及。

奔驰的这一动作,其实也是德国汽车业集体焦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德国制造的优势逐渐不再,大众、奥迪等巨头纷纷减产、裁员。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德国汽车工业转型缓慢,在新能源领域被对手赶超。

奔驰的“买断计划”,只是德国制造业大变革的前奏。近日,奥迪集团也向全体员工发出了一封名为“分手快乐”的邮件,内文透露奥迪与公司工会达成一致的裁员计划,预计到 2029 年,将在德国削减约 7500 个工作岗位,部分员工将获得“N + 10”的赔偿。

波士顿咨询报告指出,传统车企的劳动力结构正经历“双重挤压”:一方面,内燃机相关岗位需求以每年 5% – 8%的速度递减;另一方面,软件工程师、电池专家等岗位缺口持续扩大,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这场人力结构调整的背后,是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构。摩根士丹利指出,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软件研发成本占比已从传统汽车的 10%飙升至 40%,而机械制造环节的价值占比相应下降。这种转变迫使车企必须重塑人才矩阵——奔驰近期在硅谷设立 AI 实验室、在柏林组建百人级车载系统团队的动作,正是这种战略转向的注脚。

眼下,奔驰的数十亿欧元遣散费,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一场赌注。如果 2027 年节省 50 亿欧元的目标能够实现,或许能为其赢得转型的窗口期;但要是电动化、智能化布局不及预期,这笔钱可能就会成为沉没成本。

更大的悬念在于,当大众、宝马等德国巨头纷纷推出类似计划,是否意味着整个欧洲汽车业已进入战略收缩期。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中国车企正以“合纵连横”的方式加速产业整合,这场关乎汽车业未来的竞赛,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本文围绕奔驰的“广进计划”展开,分析了奔驰推出该计划的原因是面临利润下滑、市场失守以及传统燃油车业务萎缩等困境。同时指出奔驰在电动化转型中存在诸多阻碍,其遣散费是战略投资,旨在推动转型。此外,还阐述了德国汽车业的集体焦虑和汽车产业价值链条重构的趋势,最后对奔驰转型及欧洲汽车业发展提出了疑问和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657.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