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误导!草莓食用真相全解析

本文主要针对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关于草莓的各种谣言,如“草莓瘟”、草莓农药残留大、带诺如病毒、大棚草莓是反季水果、大个头草莓打膨胀剂等说法进行了辟谣,详细阐述了草莓种植过程、食用风险以及果实异常的原因等科学知识。

近期,上海辟谣平台接到不少读者举报。在部分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所谓的“善意提醒”。有人称有一种名为“草莓瘟”的病,孩子吃了草莓后就会出现发烧、咳嗽、上吐下泻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还有人声称“草莓上农药残留量大”“草莓带有诺如病毒”“大棚里种出来的草莓是反季水果”,并建议大家近期不要吃草莓。

然而,经过核查发现,这些说法完全违背了农业常识,会严重误导他人。

别再被误导!草莓食用真相全解析

许多人疑惑,一吃草莓就生病,难道真的是因为病菌残留吗?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主任、草莓团队负责人连红莉研究员给出了解答。在草莓种植过程中,仅仅是在定植草莓苗的时候会使用少量农药,其目的主要是杀死草莓苗可能携带的病菌等,起到预防作用,并且相关农药不会对草莓的食用安全造成影响。从草莓开花到果实成熟这个阶段,果农是不会使用农药的,因为使用农药不仅不能带来好处,反而会得不偿失。

具体而言,草莓从开花到果实成熟一般间隔30至45天。在花期打药会对草莓果实的品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草莓开花后,果农通常会利用蜜蜂进行授粉,如果此时打农药,会导致蜜蜂死亡,进而影响授粉和结果。所以,在草莓的整个生长期,果农主要采用绿色防控的方法,而不是依赖打农药。

此外,上海农业农村部门针对草莓绿色防控制定了严格的抽查抽检制度,这能够充分保证草莓的食用安全。

别再被误导!草莓食用真相全解析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网友感觉“一吃草莓就生病”呢?主要原因在于草莓在采摘、包装、运输等过程中有可能被污染。另外,一些非地产的草莓如果储存不当,也存在微量细菌繁殖的风险。鉴于这些不可控因素,建议大家在食用草莓之前先进行清洗。

实际上,包括草莓在内的大部分水果,都不适合不经过清洗就直接食用。这并不是说这些水果本身含有病毒或细菌,而是因为它们在到达消费者餐桌之前,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遭遇微生物污染。

清洗草莓其实并不复杂,大家无须摘掉草莓蒂,先用自来水冲洗,然后再用清水、淡盐水或者淘米水浸泡5分钟,最后再冲洗一下,就可以放心食用了。

此外,食用者本身的卫生习惯也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以诺如病毒为例,虽然其主要传播方式是粪口传播,但并非像部分网民想当然认为的“草莓使用粪肥,所以有诺如病毒”。要知道,很多草莓种植基地根本不使用粪肥。而食用者感染诺如病毒,很可能是在吃草莓前就接触过污染物,没有清洁双手就吃了草莓,从而导致“病从口入”。

同时,食用草莓也不宜过量。草莓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其表面的细籽不能被肠道消化吸收,会刺激肠道蠕动,因此草莓有一定的通便作用。但对于幼儿、老人等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来说,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腹泻。

在社交平台的“善意提醒”帖子中,还频繁出现“冬天上市的草莓是大棚种植,属于反季水果”“大个头的草莓打了膨胀剂,所以不能吃”等说法。这些其实都是危言耸听。

连红莉介绍,过去由于受农业生产设施、生产技术等条件的制约,草莓大多采用露地栽培。草莓苗露地定植后,开始花芽分化,在冬季低温等条件下,草莓会进入休眠状态并停止生长,直到春季气温升高后,花芽才会继续发育,随后开花结果,直至五六月成熟上市。

但如今,随着温室技术的发展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的提升,已经解决了冬季温度和湿度不适宜草莓生长等问题,使得草莓在冬季也能自然开花结果。因为大棚内温度适宜,草莓内的有机物和糖分能够得到充分积累,口感反而比露地栽培的更加浓郁香甜。

由此可见,大棚中的草莓并非反季水果,而是现代农业根据草莓的生产特性,采用的一种恰当的种植方式。

至于有些草莓长得“畸形”甚至出现“空心”现象,也与激素或膨大剂无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草莓果实畸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花芽分化、授粉不良、品种特性问题、环境不合适等。例如,“多头草莓”往往是因为草莓启动花芽分化时,生长点中植物生长素含量高,有两朵以上的花同时分化,致使两三枝花梗同时开花并形成鸡冠形果、双头果或多头果。通俗来讲,就是原本可以结两三个的果实合并成了一个果实。还有,在草莓开花授粉期,如果温度不合适,会不利于授粉,使果实受精不良,从而产生畸形果。

而“空心”草莓往往与品种有较大关系。比如,白草莓、粉草莓等特色草莓的种源较为狭窄,在选育过程中,有些品种的父本母本本身就有空心的品种特性,选育后的特色草莓也保留了相关特性。此外,如果草莓在生长期肥水特别充足,生长速度过快,也会造成空心现象,这与膨大剂并无关联。要知道,在草莓种植过程中使用膨大剂会对草莓品质造成很大影响,对果农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综上所述,消费者如果出现“吃了草莓后生病”的情况,不能一味地将问题归咎于草莓。一方面,应当及时就医,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食用方式和习惯,注意个人卫生。总之,不能用不科学的“提醒”误导他人,以免伤害到辛苦种植草莓的果农。

本文围绕社交平台上关于草莓的谣言展开,通过专家介绍和科学分析,辟谣了草莓农药残留、带病毒、是反季水果、用膨大剂等说法,指出吃草莓生病可能与食用方式和个人卫生习惯有关,提醒消费者科学看待草莓食用问题,避免传播不实信息伤害果农。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50.html

(0)
宫古千凡宫古千凡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