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山阳中学青年美术教师柳晓燕开设“变废为宝”选修课,带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创作各类创意作品,展现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以及这门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意义。
在欣赏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时,你能想象它们竟是由废旧物品摇身一变而来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山区山阳中学的美术教室,探寻这场创意之旅。
一踏入这间美术教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创意的奇幻世界。古筝摇身一变成为了实用的书架,中阮则化身为可以行走的音箱,普通的饮料瓶在巧手下变成了美丽的花瓶,小小的药瓶组装起来成了悦耳的风铃……这些造型各异的创意作品,几乎都是由废旧物品精心打造而成。
青年美术教师柳晓燕正在认真地整理着作品和工具。她笑着告诉记者,这里面有些作品是她完成的,但大部分都出自学生们的创意之手。自从她的工作室开设以来,已经积攒了几百件这样的作品,每一件背后都藏着她和学生们的温馨小故事。
教室内,几件由乐器改造而来的实用“艺术品”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个颜色鲜艳的弹拨乐器——中阮,如今已被改造成了一个独特的行走音箱。原来,民乐是山阳中学的特色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校舍的更新,一些乐器逐渐被闲置废弃。柳晓燕灵机一动,决定带着学生们一起对这些旧乐器进行大胆改造,让它们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改造中阮的过程中,正好赶上学校举办校运会,学生表演展示环节正缺一个音箱。于是,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乐器上添加了线路和轮子,让它可以一边移动一边播放音乐,还精心画上了龙的图案作为装饰。这段有趣的经历被参与其中的学生写成文章,参加了征文比赛。
此外,在柳晓燕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还将旧古筝改装成了书架,大提琴也变身成为了花架,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兼具实用功能。
用废旧泡沫、报纸、积木、冰棍棒、树枝以及黏土等材料做成的各类景观作品,则更考验学生们的耐心和团队意识。柳晓燕介绍说:“像我们景观作品里的树叶,都会考虑现实中的光照和生长情况,做成不一样的深浅和形态,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花上一学期选修课的时间一起完成。”
在柳晓燕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化身“小小艺术家”,用自己的双手赋予了废旧材料全新的生命。柳晓燕表示,最初开设“变废为宝”的选修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然而,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她反而常常被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所惊艳。
“有些学生可能在文化课方面并不突出,有些学生或许是班主任口中的调皮孩子,但他们在我们的课上却常常能提出各种有趣的设想,并为了实现这些想法迸发不可思议的能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开设这堂课的另一重意义。”柳晓燕感慨地说道。
对于“变废为宝”的课堂而言,前期收集材料也至关重要。平日里,柳晓燕看到废弃的塑料瓶、茶叶盒等都会下意识地收集起来,她的这种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身边的同事。同时,她还会鼓励学生们收集家中闲置的废旧物品,并引导他们观察材料的颜色、质地等特点,思考如何将它们进行再创作。
学生王欣蕾兴奋地说:“没想到这些平时被我们丢弃的东西,竟然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双手,变成这么漂亮的艺术品,很好玩,也非常新奇。”
这学期,柳晓燕准备带学生做鱼灯。学生们的创意如泉涌,有学生想到在塑料瓶上包裹上宣纸,方便后期上色创作,还有学生提出直接将宣纸上的字当作装饰呈现出来。柳晓燕表示:“我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创意,在我的课上大家可以大胆尝试、自由发挥,希望能够真正将这种变废为宝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用创意点亮生活。”
文章围绕金山区山阳中学美术教师柳晓燕开设的“变废为宝”选修课展开,介绍了学生们利用废旧物品创作的丰富多样的创意作品,展现了学生们在课程中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阐述了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环保意识以及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将变废为宝理念融入生活的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