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瘦身咖啡”违法,守护消费者健康

本文围绕甘肃兰州警方破获含西布曲明“瘦身咖啡”案件展开,回顾此前类似案例,分析“瘦身咖啡”重出江湖的原因,强调要依法严惩涉事商家,同时关注减肥市场乱象与公众认知误区,最后提出构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来净化减肥市场。

近期,据央视新闻报道,甘肃兰州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性质恶劣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在这次行动中,警方查获了多达18种含有西布曲明的所谓“瘦身咖啡”,数量高达13万余袋。与此同时,警方抓捕了产销团伙成员33人,并查封了22家销售这些有毒有害咖啡制品的网店。

西布曲明,作为一种中枢抑制药,早在2010年就已经被国家禁售。然而,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却罔顾法律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将西布曲明添加进咖啡里,然后精心包装成可以让人快速减肥的“瘦身咖啡”,堂而皇之地在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兰州的段先生就是受害者之一,他曾长期饮用这款所谓的“瘦身咖啡”,结果时常出现心悸、呕吐等令人担忧的症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并保持良好的身材,是许多人内心梦寐以求的事情。减肥本身并没有错,但关键是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而不能轻易听信各种减肥“神器”“神药”的夸张宣传,天真地以为真的可以“躺着也能变瘦”。事实上,“瘦身咖啡”并非第一次被曝光在公众视野中。早在2021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就曾披露:韩某某、洪某某在减肥咖啡中掺入国家禁止添加的西布曲明,并在网上进行大规模销售,销售金额竟然高达800余万元。面对这样的前车之鉴,人们不禁要问,有毒的“瘦身咖啡”为何还能重出江湖?电商平台上为何还能公然出售这类有害产品?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会去饮用呢?是他们没了解过相关危害,还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

面对无良商家公然挑战法律底线的恶劣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以此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在最高检等三部门发布的减肥咖啡案件中,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以韩某某、洪某某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韩某某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以1000万元的罚金;判处洪某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以700万元的罚金。从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明确定性,到最高15年有期徒刑与千万罚金的严厉判决,充分彰显了司法机关打击“瘦身咖啡”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坚定决心。

此前,全国检察机关曾开展过“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将外卖包装材料安全、“网红代言”“直播带货”等涉及食品安全及监管漏洞的领域列为重点监督对象。对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减肥神药”的行为,有关部门应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通过典型案例来有效震慑不法分子。要通过公益诉讼紧紧盯住网络食品安全问题,以制度的刚性来筑牢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屏障,进一步压缩西布曲明制剂等有害产品的生存空间。

除了要对那些置消费者生命健康于不顾的商家严惩不贷之外,我们还应该高度关注减肥市场存在的乱象以及公众在健康认知方面存在的误区。我们都知道,减肥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然而,一些商家却利用“躺着就能瘦”这样的虚假宣传,精准地击中了一些人对快速减肥的心理焦虑。医学早已明确证明,健康减重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只有将适度运动与合理饮食进行有机结合,逐步调整生活方式,才是可持续的瘦身之道。那些宣称“三天瘦五斤”之类的营销话术,不仅违背了科学减肥的规律,还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正如网友所说,任何违背生理规律的“神药”,最终都将成为身体难以承受之重。

治理网络食品乱象,需要构建一个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电商平台作为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应切实履行审核义务,对违规产品坚决予以下架处理;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网络销售监管机制,将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兴销售模式纳入常态化监管范围;消费者自身更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理性看待减肥,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达到减肥的目的,避免跌入“速效”陷阱。只有多管齐下,才能铲除“瘦身咖啡”滋生的土壤,让减肥市场回归理性,让健康生活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本文围绕“瘦身咖啡”案件,指出此类有毒有害食品重出江湖的现象,强调对涉事商家依法严惩的必要性,同时剖析了减肥市场乱象和公众认知误区。提出构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包括电商平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以净化减肥市场,倡导健康生活理念。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256.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