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的刘晓辰与木雕艺术的不解之缘,从他小时候对雕刻产生兴趣,到立志投身木雕艺术,再到创办公司实现木雕模型产业化,以及团队开发出一系列高质量木雕作品弘扬传统文化的故事。
在定襄县的木雕领域,有一位灵魂人物——刘晓辰。他常常与技术人员围坐在一起,眼神专注且充满热情,细致入微地探讨着古建木雕的工艺,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仿佛在雕琢一件绝世的艺术品。
刘晓辰出生于1973年,那是定襄县宏道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的他,就像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种子,对雕刻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浓厚兴趣。他没有专业的雕刻工具,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心中的图案,用橡皮雕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物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木雕的热爱愈发强烈,自己买来锯条和刻刀,开始在木头上尽情施展自己的创意。父亲看到他对木雕如此痴迷,便让他跟随表舅学习,从此,刘晓辰正式开启了他的木雕之旅。
车间里,工人们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熟练,认真制作着每一个木雕部件,仿佛他们手中的不是木头,而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珍宝。
19岁那年,刘晓辰被舅舅承揽的临汾后土庙戏台模型深深震撼。那精美的木雕、巧妙的结构,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内心,从此他立志要投身木雕艺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书中看到了应县木塔的图片。应县木塔那复杂的结构和精美绝伦的外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吸引了他。他下定决心,要动手雕刻一座应县木塔。他利用果园修剪下的树枝,凭借着扎实的雕刻功底和对古建筑的热爱,开始了艰难的创作之旅。制作过程中,困难像一座座大山一样摆在他面前。一个部件往往要尝试十几次才能成功,而整个木塔大小部件上千个。但刘晓辰就像一位无畏的勇士,毫不气馁。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第一个“缩微版应县木塔”终于诞生了。两个月后,第二个更加精致的作品也完成了。当他带着这两件作品来到山西省文物局商店时,当即获得了10个订单。然而,手工制作的速度实在太慢,根本无法按时交付。刘晓辰陷入了沉思,他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机械设备来缩短工期。这次大胆的尝试,不仅成功解决了合同难题,还为日后木雕模型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厅里,由木雕部件构成的“榫卯”两字静静地陈列着,它们仿佛在诉说着晟龙木雕的精巧工艺水平,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木雕艺术的魅力。
1995年,刘晓辰创办了定襄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他深知木雕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他将复杂的木雕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变为一个个机械加工流程。他自主研发设计了数百种机械工具,引进了现代化设备,把生产工艺细致分解为普通工人都可以操作的技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流水化作业,成功解决了传统木雕行业人才培养周期长的问题。
公司发展步入正轨后,刘晓辰的团队并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开发出了佛光寺东大殿、晋祠圣母殿、鹳雀楼等一系列高质量小比例缩微木作模型工艺品,这些作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大比例结构型木作模型也成功推向全国各级博物馆和60余所大专院校。这些作品就像一扇扇窗户,不仅展现了山西古建筑的精粹,也让更多人通过木雕微缩模型直观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刘晓辰从对木雕产生兴趣,到在木雕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克服困难,最终创办公司实现木雕模型产业化,并通过开发一系列木雕作品弘扬山西古建筑文化的历程。他的故事展现了他对木雕艺术的热爱、执着与创新精神,以及为传统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