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四川省宜宾高新区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介绍了宜宾市产业转型背景下,该基地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培养人才,包括名师“手把手”教学、学生自主创业等成果,以及未来培养技能人才的规划。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朝着数字经济新蓝海和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的方向迈进。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这四大主导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宜宾高新区作为当地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仅是宜宾市中心城区重要的科技和产业功能区,更是宜宾打造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的“主战场”。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下,创新推动人力人才集聚成为了当地的一项重点工作。而本地的职业院校,就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在产业园区开设职校教室,便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拥有30多年经验的名师:“手把手”教学,希望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3月19日上午11时30分,记者来到位于宜宾高新区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里有一个个配备先进教学设备的实训区,如人工智能实训区、工业机器人实训区、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技术实训区、焊接实训区、数控加工中心实训区、师带徒生产实训区等,它们就像是一间间与众不同的教室,770多名学生正在这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这个占地99亩的基地,是宜宾高新区与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共同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它是一个集教学、实训、生产、培训、评价、大赛、大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和企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综合体。
(资料图:航拍宜宾高新区与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共同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在采访中,无人机专业高三学生段智杰、机电一体化专业高三学生时涛等人都兴奋地告诉记者,该基地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他们每天都有实训课,实操机会非常多,这不仅让他们对专业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开拓了视野。
在这里,学生们不仅每天都能参与实训课程,还有许多知名企业的技术名师“手把手”教学。
(学生正在上实训课。)
“放松,放松,手一定要稳!”在焊接实训区的教学课堂上,方宝红正把自己30多年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手把手”传授给学生。方宝红是中核建中宜宾核燃料原件有限公司一级焊工,他先后获得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表示,自己从一名企业工人转型成为学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一年多来,带出的100多名学生已经成为各大用工企业的技术人才。“能把我的技能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我非常有成就感。我们的教学课程针对性强,希望学生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有出路、有更多就业机会。”
(方宝红正在给学生上课。)
自主创业的18岁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技能已应用到实际项目
“这是我们设计制作的一个动漫头盔,已经销售很多单了。近一年来,我们已经有了9000元左右的收入。”一走进实训区域,李富林就满脸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他和同学们的创业成果。
今年18岁的李富林是该校信息工程系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高级技工班)2021级学生,也是学生自主创业项目“阿轩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学生李富林展示自主创业产品。)
李富林告诉记者,通过在校学习和实践,“阿轩创新工作室”的几名成员掌握了影视制作、视觉设计、编程开发、计算机技术等多领域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形成了成熟的专业能力。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创业,不仅自行设计制作的道具产品有了稳定的订单来源,还有了剪辑后期经营订单,在社交平台开设的账号也收获了超2万粉丝。
(企业工人变身课堂教师。)
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真正实现了把人才培养融入现实生产场景,可以说是打通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公里’。以基地为载体,我们实现了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当前职业教育面临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专业课程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推进教学一体化课程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其中,与宜宾高新区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就成为了学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育人新格局、探索全面育人多元培养新体系、筑牢技能人才培养“金字塔”、串好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珍珠链”、创新共建产业学院新载体的重要一环。
据了解,接下来,该基地将引进更多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把职业技能标准、技能大赛内容植入人才培养过程,增强学生勤学苦练强化技能,为企业精准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本文介绍了宜宾高新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情况,通过名师教学、学生创业等方面展示了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成果。该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生产场景的融合,打通了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未来,基地还将继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精准输送更多技能人才,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