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中”“华”“中华”的概念进行深入解读,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不断裂的发展脉络,还介绍了相关书籍及赠书活动。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在这之中,连续性堪称最为关键的一点。诚如所言,“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有一本书便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连续性展开阐释的佳作。中华有着五千多年从未断裂的文明史,其形成的根本缘由在于,从“家国同构”到“国家认同”的“思想”演变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一“思想”已然成为国民“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中”的解读
“中”字本质上是一个“空间”概念。部分学者提出,“古人通过立表测影的执中活动造就了汉字的‘中’”,所以“中”字与“立表”之“表”字一样,可书写为“∣”,二者同义。
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至少能够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座距今6400年的墓葬。墓主人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着蚌壳堆塑而成的“龙”与“虎”,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同时出现的“龙”与“虎”造型。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进行星区划分时采用的是“星官”系统,《史记·天官书》里将“二十八宿”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大星区,分别命名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此可以推断,濮阳45号墓的“龙”“虎”应当是象征天上东、西的二星座。逝者的足下有一个象征“北斗”的蚌塑三角形图案,图案东部与东西向两根人的胫骨相连。北斗星与北极星又被称作“斗极”。《尔雅·释地》记载:“北戴斗极为崆峒。”邢昺疏:“斗,北斗也。极者,中宫天极星。”《晋书·天文志》也有记载:“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这里的“中”,从空间角度而言代表着其“核心”地位,而作为地“中”,则意味着天“中”在人间社会的“延长”。
“华”的溯源
若要追溯“华”的源头,就需要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说起。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西南的原陕州老城南关附近,这是一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由于要建设三门峡大坝,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发掘。该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出土文物极为丰富。这些文物与此前在陕西西安发现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风格大不相同。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出版了田野考古报告——《庙底沟与三里桥》。
仰韶文化的彩陶是其显著特点,学术界通常将仰韶文化彩陶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秦王寨类型、马家窑类型等,它们的彩陶典型纹饰各具特色。马家窑类型纹饰为“同心圆纹”;秦王寨类型纹饰为“穗形”与“睫毛形”;半坡类型纹饰为“人面鱼纹”与“网鱼纹”;庙底沟类型纹饰则为“花卉纹”,其以弧线组合风格为主,菊科团、蔷薇科团与复合花卉图案的特色尤为突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属性的最大亮点就是其彩陶的花卉纹。在北魏之前,汉字中还没有“花”字,“華”也就是“花”。金文中已经出现了“華”字,像命簋、毛公鼎的铭文中都有“華”。《诗经·周南·桃夭》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華”是“华”的繁体字,它看起来就像一簇盛开的花卉,比后来出现的“花”字更加形象。崇拜“花”(即“华”)的庙底沟文化人群,可以说是最早的“华人”。《后汉书·崔骃列传》记载:“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爰登其质。”这里“华”的本意就是“花”。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可能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群的遗存,庙底沟类型主要特征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至今仍保留的一些地名、山名、人名或部族之名,可能都与“華”有关,比如黄河流域中游的华县、华阴、华山、华胥、华国等。有学者认为,将庙底沟文化的彩陶解释为具有“礼器”功能是合理的。因此,有专家说,庙底沟是中华民族探源的起点。
“中华”的形成
庙底沟类型的空间属性与其考古学文化属性,使得“中”与“华”融合为活动空间与文化内涵一体的“中华”。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之名所指的就是中原地区。例如《晋书·殷仲堪传》记载殷仲堪上奏云:“盖定鼎中华,虑在后伏,所以分斗绝之势,开荷戟之路。”《魏书·礼志》记载:“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
这让我们明白了“中”与“华”为何会相连形成“中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中华”主要位于庙底沟文化核心区,也就是如今的三门峡地区——秦晋豫三地交界之处。随着历史的演进,以三门峡地区为核心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东发展,在大嵩山地区,中华文明从“起源”迈向初步形成的“河洛古国”。而后,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的文明时代,最早的王国从这里扩展至诸夏,并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联合,形成了此后与秦汉时代相连接的、五千多年不断裂的、浑然一体的泱泱中华文明。
作者刘庆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长安街知事为广大粉丝准备了精美图书进行感恩回馈,这本书就是《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裂》。
★作者
刘庆柱
★内容简介
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中”“华”与“中华”的概念,“文明”的定义及其要素组成与权重,王朝时期都城与陵墓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逻辑,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书中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有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还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创新活力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都城、陵寝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珍贵文物的研究阐释,详尽呈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脉络,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活动参与方式
本文围绕中华文明,从“中”“华”“中华”的概念解读入手,阐述了其发展脉络及形成原因,介绍了相关书籍及赠书活动,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不断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