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心理诊断”乱象丛生,多方治理刻不容缓

本文聚焦近期网络上大量传播的在线“诊断”心理问题的视频现象,分析其背后的社会需求、隐藏风险和商业套路,并从平台、监管部门、社会层面和个人等角度提出治理建议,旨在守护公众的心理健康防线。

秋实

在当下的网络世界里,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标题:“NPD有六大特征,遇到了赶紧跑”“有的孩子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快来测一测”……近期,以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为标题的视频如同潮水般在网络上大量涌现,不少人就在这铺天盖地的信息中稀里糊涂地“被确诊”了。据新华社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视频有着一套完整的“玩法”。它们往往先抛出心理热门话题,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接着通过巧妙的话术激起大家对心理诊断的需求,随后便顺理成章地推销课程、保健品、一对一咨询辅导等收费项目,已然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利益链条。(3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线“诊断”心理如此受到大众的追捧,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了当下社会的一种迫切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众对心理科普知识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许多人都希望能通过便捷的渠道,快速了解自身或亲友的心理状态。然而,现实却存在着诸多无奈。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在一些地区,人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心理医生;线下诊疗费用较高,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再加上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些因素导致部分人不得不将目光转向网络,寻求所谓的“速成答案”。

然而,在线“诊断”心理问题所隐藏的风险,着实让人忧心忡忡。要知道,心理疾病的诊断绝非易事,它需要严格的专业评估,其中包括对症状持续时长的精准把握、对社会功能影响的全面考量以及排除其他疾病干扰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但短视频中的描述往往是碎片化的,它们断章取义,把复杂的病症简单地归结为几个“典型行为”。普通人如果轻信了这些内容,很可能就会陷入过度的自我怀疑,或者对他人妄下结论。更糟糕的是,这还可能会延误那些真正需要治疗者的干预时机。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内容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刻意制造焦虑情绪,将严肃的医学问题娱乐化,这无疑会进一步加深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误解。

尤其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在线“诊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带货变现的商业套路。一些博主打着“心理科普”的幌子,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在视频中刻意使用“赶紧测试”“限时领取”等极具煽动性的话术来引流,然后通过私聊、社群等方式,将观众引向高价课程、保健品甚至是所谓的“玄学疗愈”。为了规避监管,他们在直播间还会用暗语来替代敏感词,比如用“白大褂”指代医生,用“吃片片”指代服药,故意模糊医疗与消费的边界。在这条变现链条中,焦虑被当成了商品,心理问题沦为了营销的工具。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可能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误导,陷入“越治越病”的恶性循环。

要治理这种乱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发力。首先,平台应强化内容审核力度,对于那些夸大疗效、违规导流的账号,果断采取限流或封禁措施。同时,加大对正规医疗机构、持证心理咨询师的流量扶持,让优质的心理科普内容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监管部门要完善网络心理服务规范,严厉查处以“科普”之名行“带货”之实等违法行为,并建立快速举报和处理机制,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此外,还可以鼓励专业机构推出通俗易懂的公益科普,通过权威的声音挤压伪科学生存的空间。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违规主体,不妨将其纳入征信黑名单,提高他们的违法成本。

在社会层面,需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心理服务网络。可以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嵌入心理咨询站点,让专业的心理帮助触手可及。医保目录也应逐步纳入更多心理治疗项目,降低人们的就医门槛。对于个人而言,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心理测评绝不是娱乐测试,疾病标签不能随便认领。如果察觉自身或他人存在心理困扰,应优先选择医院精神科或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评估。只有让科学诊疗成为主流,让网上的“速成诊断”失去市场,才能真正守护好公众的心理健康防线。

本文围绕网络在线“诊断”心理问题的现象展开,指出其反映的社会需求,剖析了隐藏的风险和商业套路,从平台、监管、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提出治理建议,强调科学诊疗的重要性,以守护公众心理健康防线。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708.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