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档案江西”音频展播里的百丈寺传奇,百丈寺:见证佛教改革与文化传承的千年古刹

本文围绕“档案江西”音频展播展开,详细介绍了中国佛教“天下清规”的发祥地——百丈寺。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着重讲述了百丈怀海禅师创立“天下清规”的缘由及影响,还提及了百丈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档案江西”音频展播

这里是天下清规的发祥地

在有着“仙源灵境”美誉的奉新县西塔乡百丈山,静静地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刹——百丈寺。它距离县城65公里,是中国佛教“天下清规”的起源地,也是中国佛教十大古刹之一。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大历(766至779)年间,历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禅意与韵味,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探秘“档案江西”音频展播里的百丈寺传奇,百丈寺:见证佛教改革与文化传承的千年古刹

百丈山海拔高达1200米,因其高度俗称百丈。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尊卧佛静静地躺在大地上。山上的景色十分壮观,峭壁高耸入云,危崖突兀而出,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整座山雄杰葱秀,早晨和傍晚时分,山间岚光四溢,仿佛仙境一般;冬春季节,更是云雾缭绕,如同轻纱笼罩。山涧中,泉瀑飞泻而下,发出清脆的声响。这里四季气候凉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净之地。而百丈寺背靠着山,面朝田野,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原本有七进建筑,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千百年来,禅门高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佛界的天空。其中,被称为佛教改革家的百丈怀海禅师,就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怀海俗姓王,于唐开元八年,也就是720年出生在福建省长乐市鹤上镇沙京村。他小时候神情木讷,不善言辞,父母便给他取名叫“木尊”。直到四岁那年,有一天他跟随母亲到长乐龙泉寺拜佛,突然开口说话,还指着佛像坚定地说:“我后亦当作佛!”十八岁时,木尊在西山寺慧照禅师处正式出家,开始参学佛法。慧照禅师曾嘱咐他:“遇马则参,逢丈则止”。

唐贞元七年,当地的邑人甘贞邀请怀海到奉新百丈山乡导庵中担任住持。百丈山又名大雄山,位于小雄山之西。怀海想起蒙师慧照“遇马则参,逢丈则止”的嘱咐,便在同年移居到百丈山乡导庵,并将乡导庵改名为“百丈寺”。移居到百丈山后,怀海开始开坛讲法,百丈寺也因此成为了一处弘扬禅法的重要道场。四方的学子听闻后纷纷慕名而来,跟随他学习的僧人多达千人。

当禅宗发展到怀海所处的时代,许多禅僧以“我心自有佛”为借口,抛弃了一切佛教生活规律,行为放荡不羁,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危害到了禅宗的自身生存。因此,急需一套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清规戒律,让僧众们遵守。为了整顿禅林,怀海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禅宗的自身特点,广泛采撷印度佛教大、小乘中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初,在百丈山另外创立了一套“丛林清规”,也就是《禅门规式》。由于这套清规创始于百丈山,所以又被称为“百丈清规”。后来,它被颁行于天下,因此也被叫做“天下清规”。

新《禅门规式》的诞生,对整治禅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被载入了中国通史。明代诗人毛蕴德在《百丈山》一诗中写道:“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由此可见,清规对全国佛坛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百丈寺不仅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唐宣宗李忱在登基前曾在此隐居,后来还赐了“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也曾来到百丈寺,写下了“天下清规”四个大字,并勒石置于寺后百丈山西石壁,至今字迹依然清晰完好,成为了百丈寺的镇寺之宝。历代的名士,如柳公权、柳宗元、苏轼、黄庭坚等,都曾陶醉于百丈山中的美景,在潦水岸边吟诗作画,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和墨宝,为这座古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本文介绍了“档案江西”音频展播中涉及的百丈寺,它作为“天下清规”的发祥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的“天下清规”对禅宗发展影响深远,且百丈寺历史文化深厚,众多名人在此留下印记,充分展现了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926.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