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抵触到热爱,年轻人为龙井传承添活力,龙井茶园里,22岁少年的坚守与担当

两位年轻茶人翁雨博和朱江涛投身西湖龙井事业的故事。翁雨博从山上收茶叶、炒茶,接过父亲炒茶的衣钵,理解了父辈的坚持;朱江涛则承担起家中茶园的各项工作,努力学习茶园管理细节,还运营小红书账号,积极传承和推广龙井茶。

在西湖龙井的茶园里,一位年轻的身影正忙碌着。翁雨博蹲下身子,熟练地挑起了一对竹篓。竹篓里,满满的都是采茶工刚刚精心采摘下来的西湖龙井鲜叶。

从山上将这些采好的茶叶收下来,再送到家里进行摊青处理,哪怕是脚步最快,也至少要走上20分钟。要知道,青叶稍微经过日晒就容易发红,而头采的茶芽更是无比金贵,每一分每一秒都耽搁不得。尽管翁雨博已经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数趟,双腿和双肩都有些疲惫,但他依然脚步飞快,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在忙碌中过去了,翁雨博的双腿和双肩开始传来酸痛感。他稍微坐下来歇息了一会儿,便又坐到了炒茶锅边。只见他熟练地挥手,开始炒起茶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从抵触到热爱,年轻人为龙井传承添活力,龙井茶园里,22岁少年的坚守与担当

画面中,翁雨博在茶山辛勤劳作。(记者 俞刘东 摄)

翁雨博的父亲虽然曾经支持儿子去另学一门手艺谋生,但心里总有那么一丝遗憾。有一次,他试探性地问儿子:“要不要考虑学学炒茶,回来帮帮家里?”翁雨博坦言,其实回家打理茶园的念头,也曾多次在他心里冒头。所以,父亲刚一开口,他没有丝毫犹豫,就毅然回到了这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茶山。

翁力文是西湖龙井炒茶技能大师,儿子要顺利接过父亲的衣钵,就必须扎扎实实从炒茶这门基本功学起。

从抵触到热爱,年轻人为龙井传承添活力,龙井茶园里,22岁少年的坚守与担当

这是翁雨博家的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记者 俞刘东 摄)

翁雨博看到,即使腿脚不便,70多岁的爷爷每天仍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去茶园转转;明明可以请帮工,父亲却事事都亲力亲为。以前,他不理解父辈们为什么要这么费劲,但现在,他似乎已经被这种对茶的热爱和坚持所同化了。他开始学炒茶、参加产业培训班、考无人机驾驶证,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完全停不下来。

翁雨博说:“我爸已经53岁了,等到有一天他干不动,我得能顶上去。”对他来说,那是作为茶人的父亲对他的终极考验。

从一开始的抵触到现在的“动起来”

他想让更多年轻人看见龙井茶

今年,另一位年轻的茶人朱江涛也肩负起了重要的责任。确认采摘进度、安排茶叶入锅炒制,还要不时应对客人的采购咨询……采茶、炒茶、包装等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都被父母交到了22岁的朱江涛手里。

阿太的七亩茶园,经过爷爷之手,再交到父亲的掌管之下,在数十载的光阴里,它不仅成了家中生计的支柱,也撑起了一家人的体面生活。

从抵触到热爱,年轻人为龙井传承添活力,龙井茶园里,22岁少年的坚守与担当

朱江涛在茶山上认真工作的模样。(记者 俞刘东 摄)

从修剪枝条到防治病虫害,从采摘时机到炒制技巧……下定决心后,朱江涛不再像往年那样逃避,他开始认真学习茶园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日子过得很忙,但却充实而具体。他说:“踏踏实实去学,才能让爸妈知道我是靠得住的。”

从抵触到热爱,年轻人为龙井传承添活力,龙井茶园里,22岁少年的坚守与担当

朱江涛正在运营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努力推广龙井茶。(记者俞刘东摄)

“无论是运营账号还是打理茶庄,都挺难的,但先去做一定没错。”朱江涛觉得,他和茶园里那些新发的茶芽挺像的:“慢慢来,肯定能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本文通过讲述翁雨博和朱江涛两位年轻茶人的故事,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对西湖龙井产业的传承与担当。他们从最初的不理解或抵触,到后来积极投入到茶叶的采摘、炒制和管理等工作中,体现了对传统茶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为西湖龙井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看到了传统产业在年轻一代手中延续和发展的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049.html

(0)
行云乐易行云乐易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