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现代宏观经济学中两位重要人物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展开,探讨了他们在宏观经济理解上的分歧与共识,重点阐述了“信心比黄金重要”这一共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结合现实分析了相关理论的意义。
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历史长河中,凯恩斯无疑是伟大的创始人,而弗里德曼则是凯恩斯主义者最具挑战性的对手。对于熟悉宏观经济学的人来说,若听闻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在宏观经济理解上存在重大共识,恐怕多少会心生疑虑。然而,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信心比黄金重要”便是他们的重要共识之一。这一共识的讨论,深刻地塑造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宏观经济运作机理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双峰并峙:弗里德曼与凯恩斯
在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者众多的学术对手中,若只能选一位最重要的,那必然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凯恩斯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在20世纪上半叶牢牢占据着宏观经济思想舞台的核心位置。而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则是20世纪下半叶这个舞台上最为耀眼的明星。弗里德曼和他的学生卢卡斯发起的针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甚至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都让凯恩斯主义者避之不及。直至今日,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依然源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两位思想家后继者之间的相互较量与融合。
弗里德曼几乎反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每一个重要观点。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具有大幅波动的特性,这种波动可能威胁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存续,因此政府应当且有能力通过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平抑经济的过度波动。而弗里德曼则觉得,凯恩斯严重低估了市场经济内在的稳定性,同时高估了政府的判断力和稳定宏观经济的能力。在他看来,凯恩斯主义式的政府干预不仅无法稳定经济,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
就像金庸《笑傲江湖》里令狐冲所学的“独孤九式”只攻不守一样,弗里德曼却并非如此。他对凯恩斯学说的批判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刻而系统的学术创新之上的。弗里德曼的重大创新包括新货币数量论,它深入探讨了货币在宏观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持久收入理论,阐述了居民消费行为的规律;自然率理论,分析了失业和国民收入的关系;以及对货币政策在1929 – 1933年“大萧条”中作用的研究等。这些富有创造力且逻辑严密的成果,直接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二、跨期决策和预期的重要性
尽管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在宏观经济学的诸多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们也有共识。其中一个关键的共识是:公众对未来的预期是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因素。通俗来讲,就是“信心比黄金重要”。
从学理层面看,这一命题涉及理解宏观经济形势的两个重要概念:跨期决策和预期。跨期决策表明现在和未来是相互关联的,并非单向联系。也就是说,现在会影响未来,未来也会反过来影响现在。未来影响现在的关键在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人们在做决策时,真正权衡的并非现实的收益和成本,而是预期的未来收益和未来成本。
因此,当宏观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如果社会公众对未来经济前景持乐观预期,就会有效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家庭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当前的社会总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复苏。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公众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会导致总需求收缩和宏观经济衰退。
三、预期与投资:凯恩斯的“动物精神”和经济波动
谈到信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人们首先会想到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凯恩斯也是这样认为的。凯恩斯关于预期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核心观点并不复杂:如果企业家群体对未来预期乐观,他们就会增加投资,经济随之繁荣;反之,如果企业家群体预期消退,经济就会衰退。然而,企业家群体何时会预期乐观,何时又会悲观,却难以确定。凯恩斯指出,企业家群体具有创业冲动,加上预期的非理性,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乐观并增加投资。他将这种莫名的投资冲动称为“动物精神”。
凯恩斯由此揭示了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某些不可知的原因,企业家群体对未来的预期消退。基于此,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写了一本解释经济衰退的畅销书《预期消退的年代》,该书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畅销一时。
四、预期与消费: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更强调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在凯恩斯的理论中,经济衰退时,企业投资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张具有乘数效应。例如,企业增加1元投资或政府增加1元购买支出,出售产品的企业会获得1元收入,企业收入会转化为家庭部门的收入,家庭部门收入增加会带动消费增加。假设家庭部门将新增收入的80%用于消费,那么最初增加的1元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最终会带来5元的新增收入,这就是政策决策者期望的乘数效应。
但弗里德曼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种乘数效应可能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也微不足道。因为上述推理给居民消费施加了一个不合理的假设:人们新增收入后一定会在当期将80%用于消费。然而,现实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并非如此。收入有波动时,正常人会尽量保持不同时期的消费稳定。当期收入低但预期未来收入高的人,如年轻白领或公务员,会选择按揭贷款买房;当期收入高但预期未来收入低的人,如“吃青春饭”的从业者,会选择当期多储蓄,以保障未来的消费水平。
基于此,弗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该假说的核心是,决定人们当期消费的不是当期收入,而是持久收入。例如,一个成熟的消费者这个月收入比平时多了1万元,如果这是彩票中奖所得(临时收入),和公司每月固定涨薪1万元(持久收入),对这个月消费支出的影响是不同的。弗里德曼认为,影响家庭消费支出的是持久收入,而非临时收入。
五、持久收入假说的现实意义
乍一看,持久收入假说似乎平淡无奇,像是常识。但结合现实问题,就能发现它的重要性。可以说,不理解持久收入假说,就难以理解当下宏观经济形势的热点问题和相关政策。
当前,提振消费已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多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强调了消费在宏观经济稳定中的重要性。2025年2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如果不从持久收入的角度理解,对这些政策的认识可能会出现偏差。现在强调提振消费,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需要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用收入衡量,即收入增长慢了,所以要提振消费来刺激。但刺激消费的目的是增加收入,而专家们分析认为人们不愿消费是因为没钱,需要增加收入。可收入增加后,经济已恢复增速,提振消费是否还有必要呢?
从持久收入的角度看,问题就容易理解了。能增加消费需求的不是当前收入,而是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并非当下可见的收入,而是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当一个家庭对持久收入更乐观时,当期消费支出会增加。如果大部分家庭都如此,就意味着社会公众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提振了当前消费。
六、结语
预期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弗里德曼引发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开创的各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既有趣又复杂的话题。本文着重强调,尽管现代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但至少达成了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共识: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经济,其影响程度可能是常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无法比拟的。因此,决策者如何理解和影响公众预期变得至关重要。近期,决策层将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若能坚决贯彻此类举措,将有效改善信心、激励投资和提振消费,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本文深入剖析了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在宏观经济理解上的分歧与共识,重点阐述了“信心比黄金重要”这一共识及其影响,包括对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同时,结合中国现实,强调了持久收入假说对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公众预期对宏观经济的重大影响,以及决策者应重视对公众预期的引导。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