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江浙沪地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创新探索,详细介绍了浙江的科技赋能养老、江苏的适老化改造以及上海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展现了各地为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所做出的努力。
近期,《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其中对优化养老服务、激发银发经济活力等关键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当下,如何将科技力量深度嵌入养老服务,助力老年人实现“更好养老”的目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浙江、上海、江苏,看看它们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
在浙江杭州,63岁的岳阿姨最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她订购的外骨骼助行器到货了。这款外骨骼助行器十分轻便,重量不到2公斤,而且穿戴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几分钟。岳阿姨多年来一直饱受膝盖关节问题的困扰,而有了这款助行器,她抬腿变得更加省力,无论是爬楼梯还是日常走路,都比之前轻松了许多。
这款刚刚上市的外骨骼助行器,主要面向肌肉力量有一定衰退的老年人,能够有效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出行的难题。
科技赋能养老,让老年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变得更加健康、更有品质。
在杭州西湖区的一个为老服务中心里,一只可爱的机器狗吸引了老人们的目光。它就像老人们贴心的小助手,不仅可以陪老人愉快地聊天,还能准时提醒老人吃药,甚至帮忙运输物品、提供送餐服务。
在杭州滨江区,600多户孤寡、独居的高龄老人家中都安装了固定报警、人体红外感应、门磁感应等智能检测设备。在社区的“安居守护”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传感器显示的数据,及时发现老人居家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并迅速通知亲属和社区人员进行处置。
独居老人王秀丽的女儿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妈妈今年已经80岁了,她一个人居住。有一次‘安居守护’系统提醒我,老人没有出来在房间里活动。我赶紧赶过去,发现妈妈躺在床上,她说腰扭了起不来了。”
杭州市滨江区安居守护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刘畅介绍道:“屏幕上的蓝点是我们对独居老人家庭地址的精准定位。智能门磁和红外感应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的情况,如果老人长时间没有活动、长时间没有出门,系统就会触发平台报警。”
浙江积极将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等科技力量深度融入养老服务。目前,在浙江杭州、衢州等地,近万户孤寡、独居的高龄老人正在受益于“安居守护”系统。浙江还在努力构建“居家 + 社区机构 + 智慧养老”的家门口幸福养老模式,智慧管理系统也正逐步从医疗场景推广至社区和家庭。
浙江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处长田丽君表示:“我们要加快养老服务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不断丰富‘银发’服务新场景,畅通养老服务消费渠道,促进‘银发经济’高效高质发展。”
适老化产品以旧换新 改善老年人居家环境
在江苏常州,一场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行动正在火热进行。当地通过提升以旧换新的优惠力度,激发“银发”消费潜能,持续改善老年人的居家环境。
在江苏常州东方社区适老化“微改造”服务体验中心,智能手环、电动护理床、感应式智能马桶等智能化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老年人前来选购。79岁的孙晓明看中了智能门磁、智能烟感等电子设备,打算把家中的旧设备更换掉。
孙晓明老人高兴地说:“这里的东西非常丰富,尤其是智能化的一些产品,对我们老年人来说,非常需要。我选购的这些产品加一起有两千多块钱,政府补贴30%,一下子就节省了六七百块钱。”
今年,江苏常州计划完成55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焕新”。通过“地方政府补贴 + 企业让利”等方式,在30%的国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每户最高补贴可达15000元。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购买部分适老化产品的补贴可达80%。
常州市经开区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费洋介绍:“今年我们的服务产品提升到了7大类、92项,增加了智能监测、辅具改造等内容,这些更贴合老年人的实际使用需求。我们还计划打造基层适老体验中心,更好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优化养老服务 让“养老”变“享老”
面对老年群体多元化、高层次的需求,上海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新场景,致力于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上海浦东新区洋泾街道,有一家别具一格的记忆咖啡馆。这里的店员大多是年过七旬的老年人,其中还有一些患有轻度认知障碍。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老人们不仅能够熟练地为顾客提供咖啡服务,还通过实践锻炼了自己的脑力和社交能力。
店员丁翠英开心地说:“小小的一杯咖啡我也作了贡献,通过在这里工作,我跟社会加强了接触,视野也扩大了,我们老有老的风采。”
店员林荣光也兴奋地表示:“我在这里得到了好多的快乐。接触新鲜的事物,认识的人也多了,脑子转得都灵活一点了。”
咖啡馆里的挂耳咖啡包、老人们亲手设计的帆布袋,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除了记忆咖啡馆,社区还打造了“花田美术馆”“邻里共创区”“梦想家剧场”等主题空间,定期为老年人举办各类活动、提供日托服务等。
上海还注重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让“银发族”老有所学。在上海杨浦区“银发e学堂”,一堂生动的茶艺文化课正在热烈进行。
学员王鹰说:“我不想自己无所事事,就来学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茶艺。在这里还能接触到不同的人,环境很好,我每天都很开心。”
“银发e学堂”的课程丰富多彩,涵盖人文休闲、艺术素养、生命健康等多个主题,还特别开设了热门的“AI绘画”课程。在这里,老年人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学员李建成说:“AI方面我专门学了很多课程。大家一起学,相互交流,特别有收获。”
上海开放大学社区教育部副部长王欢表示:“老年人通过学习,其实是对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的一次再挖掘的过程。我们也会不断迭代和更新课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通过高校、社会机构和社区的多方联动,未来,上海市还将在16个区逐步打造和完善“学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江浙沪三地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创新举措。浙江借助科技力量,如外骨骼助行器、机器狗、智能检测设备等,构建智慧养老模式;江苏常州推行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行动,通过补贴提升老年人生活环境;上海则探索多元化养老场景,包括记忆咖啡馆、“银发e学堂”等,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这些探索为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