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为提升市花白玉兰的“国民度”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展开,详细介绍了育出矮化品种、研发复合香型以及创新激活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上海为让白玉兰打破“高冷”形象所做出的努力。
在上海,作为当了30多年市花的白玉兰,却给许多市民一种“不够亲近”的感觉。如今,它的“国民度”正受到樱花、郁金香、月季等后来“网红”花卉的挑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去年公布了一项针对白玉兰的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就在昨天,一场白玉兰文化主题活动盛大揭幕,众多热爱市花的人齐聚一堂,共同为白玉兰“圈粉”,助力它打破“高冷”形象。
育出矮化白玉兰品种
白玉兰作为景观植物,虽然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色,但在上海的种植却面临着诸多困难。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许晓波指出,主要问题是“水土不服”。白玉兰的根系是肉质根,偏好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然而上海属于盐碱地,地下水位高,一旦积水就容易导致根系腐烂,这对白玉兰的生长极为不利。
此外,白玉兰还有“先天不足”的问题。它的花期较短,一般只有10天左右,再加上难以适应上海的水土气候,显得十分“娇气”。这些因素导致白玉兰在上海的栽植规模一直难以扩大,曝光度也严重不足。“白玉兰‘曝光度’太低,这是我们在调研中市民反映最多的问题。”许晓波说道。因此,增加白玉兰的“存在感”成为了上海绿化部门近年来的重点工作。
为了让白玉兰适应上海的水土气候,首先要增强它耐湿、耐盐碱的能力。近几年,上海市园科院传来了好消息。其建立的国家级玉兰试验基地,在创建华东地区最大玉兰属植物种质资源圃的基础上,成功培育出具有知识产权的白玉兰新品种6个。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速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市民就能在公园绿地里看到这些新品种。
此前,白玉兰作为较为高大的乔木,极难实现盆栽化。但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如今已经培育出适应上海立地条件、花期长、抗性好的矮化白玉兰品种。这一成果为白玉兰“飞入寻常百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白玉兰具备了更强的存活适应能力,就有了大规模增植以增强“存在感”的底气。在《上海市花白玉兰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明确提出了到2026年底要实现的目标,用4个数字来概括:1、20、30、100。具体而言,“1”是指启动上海市白玉兰文化公园建设;“20”是指新建、改建以白玉兰为主的玉兰属植物特色园(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20座;“30”是指新增白玉兰特色道路30条;“100”是指新增白玉兰栽植及观赏点位100个。
上海绿化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新建、改建玉兰属植物特色园8个,白玉兰特色道路4条,白玉兰栽植及观赏点位31个,应用白玉兰1914株、其他玉兰1366株。2025年,上海预计完成68个玉兰属植物特色园、特色道路、观赏点位的建设。只有让更多的白玉兰出现在公共空间,人们才会有更多了解它、进而赏识和喜爱它的机会。
研发白玉兰复合香型
对于高挂枝头的市花白玉兰是什么味道,许多市民还真说不上来。去年9月,首届白玉兰文化节“上海味道”市民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上海的著名科研机构、高校、行业头部企业等经过两年的采集和研制,成功研发出6款白玉兰香型。
相关部门在高校、产业园区、写字楼、商圈、乡村、旅游景点、党群中心、居民区、养老院等处设置了约30个“闻香点”,邀请市民选出自己心仪的“白玉兰香”。经过一个月的评选,收到了近10万票。最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发的“情愫”和IFF国际香精香料公司研发的“玉兰晨曦”两款香型脱颖而出,获得了金奖。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系教授易封萍介绍说:“我觉得白玉兰是一种温婉细腻的清花香,大概是清淡的白兰花香与类似佛手的果香的混合香气。”为了研制“情愫”,研发团队专门前往西郊宾馆,向树龄80多年、香味较浓的白玉兰“取经”,还去了辰山植物园。在白玉兰春天短暂的花期内,他们架梯子到树冠上方,将采集到的整朵花用冰桶装起来,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因为如果储存运输的过程遇到高温,关键物质就容易氧化,从而影响研发团队对白玉兰原始香味的判断。
不过,探究白玉兰的“本味”并非为了彻底还原它,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据介绍,“情愫”的香味分为前调、中调、后调。前调是柑橘、甜瓜、水生的混合香味,运用的果香较多,旨在突出水润感,让人联想到白玉兰在春寒料峭时带着露珠盛开的生机勃勃。中调是白玉兰、玫瑰、茉莉、栀子花、铃兰的混合香味,以花香为主,能让人感受到被春日百花簇拥的幸福感。后调是柏木、檀香、麝香的混合香味,以木香为主,突出了白玉兰作为高大乔木的厚重感和作为乡土、海派文化代表的历史沉淀感。
浮乐空气味设计工作室调香师维欧拉认为,搞清楚白玉兰香味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她表示:“只有人们充分了解白玉兰,才可能建立起情感链接和价值认同,而嗅觉记忆是直接且持久的。”然而,要靠上海现有种植的白玉兰实现白玉兰香料香精的规模化生产,目前仍不实际,只能靠工业香料香精来模仿。而且,白玉兰的“本味”过于清雅,缺乏市场推广应用的潜力,无法建立起足够的“链接”。所以,研发含有白玉兰香味的复合香型,更有落地为商品和被广泛应用的前景,也更具意义。
“目前中国本土花卉在香料香精的开发上还有非常大的潜力。”维欧拉表示,今后可以把白玉兰的香味结合到精油、香氛、香皂、沐浴露等各种生活用品中,让更多人熟悉“白玉兰香”,进而喜爱白玉兰。
创新激活文化认同
2023年2月,武康大楼周边花钵里提前怒放的十几朵郁金香成了“网红”。类似“美丽花卉 + 经典建筑”的魅力组合还有很多,比如外滩的装置玫瑰、思南公馆的花墙、张园的粉色窗台花饰等。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慧敏对此深有感触,她指出:“如果说受限于城市空间和自然条件,上海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市花观赏地还可以理解,但‘可阅读建筑’周边的花卉创意中也难觅白玉兰芳踪,哪怕是含有白玉兰元素的人工装置也没有,就有些让人费解了。”
王慧敏认为,是时候充分挖掘白玉兰的历史文化价值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其文化认同。据透露,今年上海将打造12个“白玉兰文化客厅”,让花期较短的白玉兰能以全年都可展现的IP形式,有机植入到古镇、商业体、网红乡村打卡点、文化艺术馆等场景。例如,练塘古镇的陈云故居有一棵上海最古老的白玉兰,可以成为“白玉兰寻踪”的文化源头。再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市民艺术夜校课程深受追捧,可以趁势在戏剧、非遗、园艺、绘画等课程中植入白玉兰元素,把白玉兰送到市民身边。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闫星对此深表认同。他和三名本科生带来了一系列的白玉兰文创作品,除了徽章、冰箱贴、水杯、丝巾、手机壳、墨锭等常见的设计外,还有三个白玉兰卡通形象。扫描附带的二维码,这些卡通形象在手机屏幕里会变得立体,一边缓慢旋转,一边和人们打招呼。这些卡通形象进一步完善设计后,还有望推出系列盲盒。
“白玉兰文创应当有时尚活力的感觉,才能抓住年轻人的心。”闫星向记者展示了其学生的毕业设计,一个名为“望春花”的互动装置。站在麦克风前吹气,前方屏幕上的白玉兰纹样会随着气息的强弱而有变化的快慢。此外,许多学生也提出了为白玉兰设计动画、游戏的设想。
白玉兰的形象还走上了酒的包装并“香飘海外”。上海七宝酒厂有限公司在白酒包装上印上了自创的、拥有知识产权的白玉兰图案,推出“海上白玉兰”系列白酒。截至目前,酒盒上的白玉兰已走入全球40个国家、300多家免税店。
本文详细介绍了上海为提升市花白玉兰“国民度”所采取的多种举措,包括培育矮化品种以扩大栽植规模、研发复合香型增加其嗅觉吸引力、创新文化形式激活文化认同等。这些努力旨在让白玉兰打破“高冷”形象,走进市民生活,增强人们对它的了解、喜爱和文化认同。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