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在河北沧州的朔黄铁路黄骅港站正式投入运营,介绍了该系统的技术创新点、黄骅港站的重要地位及传统调车作业的情况,还说明了系统投运后的效果。
在22日上午9时56分,河北沧州的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黄骅港站远程操控台处,呈现出一派紧张而又有序的景象。车站调度人员借助智能调车系统,精准地控制着双源制机车。只见机车缓缓推动着载有5394吨煤炭的列车,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者,精准地停靠到对位点。紧接着,翻车机开始了卸货作业。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正式投入运营,意味着我国在重载铁路智能化领域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
此次投入运营的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拥有多项先进且独特的技术。它应用了首个基于“云脑”的路港一体化智能调度平台,这个平台犹如一位神通广大的指挥官,成功打通车、港、船的数据壁垒,让从列车调运到装船作业的整个链条实现了自动化衔接,极大地提高了运输的流畅性和效率。同时,它还采用了首套基于5G + 北斗的调车自动驾驶“云控”技术。厘米级的定位和毫秒级的传输构建起了一张精准的导航网,使得机车仿佛拥有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清晰地感知200米内的路况,并且可以自主完成加减速控制、停车对位等关键操作,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另外,系统首创了基于“5G + AI”的路港协同作业“云防”安全技术,将传统的人工巡检升级为智能联锁。调车作业人员无需再在室外风吹日晒,只需在室内进行远程操作,将室外作业模式转变为“室内立体监控”作业,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朔黄铁路黄骅港站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与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黄骅港港口紧密相连,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运输下海口车站。这里的年煤炭运量高达2.17亿吨,如此庞大的运量可以满足约1亿户家庭的年生活用电需求,承担着重要的能源保供责任。在这个繁忙的车站,一昼夜平均有160列车、超1万辆煤炭车辆进行卸车重组。传统的调车作业难度极大,车站值班员需要多次排列进路,并且要与其他环节反复互控,调车机司机要进行精准操作,连结员则需要攀爬车辆在室外作业,这一系列的操作就像是完成一场精密复杂的“钢铁拼图”,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智能调车系统投入运营后,传统调车作业中“计划反复调整、人工频繁联控、安全依赖经验”等痛点得到了有效解决。运营数据显示出了该系统带来的显著成效,黄骅港站调车计划自动编制率达到了85%,进路智能排列率超过了95%,车调联控的自动化水平更是高达99%。与之前相比,车站的年运能大约提升了1056万吨。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在朔黄铁路黄骅港站的正式投运,是我国重载铁路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成果。该系统凭借先进的技术,解决了传统调车作业的痛点,提升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车站的年运能,对我国的能源保供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