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展开,以杭州为例探讨春秋假的设置初衷、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同时邀请专家分析春秋假带来的改变、如何推进以及其意义等。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此政策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不禁思考,春假究竟该怎么放?对于孩子和家长而言,春秋假又意味着什么?它与“提振消费”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呢?
杭州作为最早实施春秋假制度的城市,其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呢?
杭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孔永国介绍道,早在2004年,杭州市就开始推行春秋假制度。当时推出这一制度,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其一,是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减负迫在眉睫。
其二,我国每学年有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基本长达四五个月,学生学习时间较长。设置春秋假,是希望让学生在学期中能有一个休息调整的时间,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后续的学习。
其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想让学生们能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领略祖国的山川江河,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发展,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因此,在2004年3月份,杭州市在全面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之上,出台了《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
然而,学生放春假,家长不放假,这该怎么办呢?
孔永国表示,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强制全面推进的原因之一。由于国家的年休假等制度还没能严格落实到位,客观上存在学生放假,家长上班的情况。在杭州,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随迁子女增多,特别是“双职工”家庭越来越普遍,如何解决家长没时间的实际困难,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
比如今年的春假,杭州市将全面推进托管服务。如果有学生因为家长是双职工而无法出游、无人照看,可到学校由学校进行全面托管,并且这项托管服务是免费的。同时,学校也不会简单地让学生在教室里自休、学习,而是会全面开展体育、文艺、科技等各方面活动,让学生在春假里学到更多知识,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
那么,中小学生放春假,在探索推进过程中能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通过放春秋假,可以让中小学生有时间去领略自然之美,领悟人文之美,增加自身的综合素质、开拓视野。只要广大的中小学生、中小学老师和学生家长们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就能带动经济的活力。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学生放假时,家长也可向单位申请休带薪假期,这有利于倒逼带薪休假制度更好地落实,优化整个节假日制度。
如何让春秋假加速照进现实呢?
戴斌指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未来五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各方面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在春季、秋季适当增加延长公共假期是可以考虑和期待的。如果公共假期延长了,小学生放春秋假时,家长自然就能跟进。此外,必须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个层面提供保障支持,倒逼用人单位落实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权益,逐步落实五天或十五天的带薪休假,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
该如何看待中小学春秋假的意义呢?
戴斌表示,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学习,还包括到博物馆、图书馆、大自然中去学习。所以让学生放春秋假也是在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设置春秋假有助于平衡好学习、生活、休闲之间的关系。适当放松,放缓节奏,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乃至经济增长都非常有好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新时代新征程中,应当重点考虑如何落实保障好国民带薪休假和节假日公共假期休闲的权利。此次《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将中小学春秋假放在“保障休息休假权益”章节内,与“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实现弹性错峰休假”“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等并列,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提醒人们要更加重视休假休闲权利。
本文围绕中小学春秋假这一政策展开,介绍了杭州实施春秋假的初衷、解决家长没时间带孩子的办法,以及专家对春秋假带来的改变、推进措施和意义的分析。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也有助于带动经济活力、优化节假日制度以及完善教育体系,同时提醒人们重视休假休闲权利。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