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首个世界冰川日,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进行专访,深入介绍了“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在科学、队伍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及该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及了第三极未来的研究和保护方向。
在3月2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首个世界冰川日,正在法国参加冰川日系列活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专访。此次专访中,姚檀栋院士阐述了“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所发挥的多重引领作用。该计划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背书为旗舰项目,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实现了科学、队伍等多方面的引领。
我们都知道,除了南极和北极,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区,这片神奇的土地被形象地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这里有着十多万条冰川,它们宛如大自然的馈赠,哺育了广袤亚洲大陆的十多条大江大河,因此“第三极”又被誉为“亚洲水塔”。亚洲水塔流域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直接关系着约20亿人的用水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9年,姚檀栋院士联合一些世界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了“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该计划立足冰冻圈科学研究,不断拓展至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针对环喜马拉雅地区冰川消融相关的科学挑战,计划加强全球合作,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气象组织共同主导了世界冰川日、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2025 – 2034)等活动。在20日至21日于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头脑风暴会议、圆桌会议和平行论坛等活动中,各方积极交流,旨在促进对冰川问题的科学理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姚檀栋院士作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咨询专家委员会唯一的中国专家,围绕世界冰川现状及其对全球水安全、生态系统和社会的影响展开了国际对话,并提出了具有科学性的方案建议。
姚檀栋院士在采访中指出,“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在国际上首先具有显著的科学引领作用。该计划不仅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碳汇功能与潜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级原创成果,还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平台发布了《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这一计划还实现了队伍引领作用。它凝聚了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队伍,为科研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此外,还培养了一批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中坚力量。2023年11月在重庆举办的第三极环境国际科学大会,更是推进了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大联合。
回顾2017年,姚檀栋院士作为队长率领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踏上了探索第三极雪域高原无穷奥秘的征程。这次科考取得了众多具有全球意义的成果。基于最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结合机器学习,完成了亚洲水塔冰川编目;发现气候变暖影响下,亚洲水塔冰川整体加速融化;冰川融化将引起冰川融水径流出现拐点,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产生严重影响;冰川融化导致冰崩、冰湖溃决等冰冻圈灾害频发;冰川融化加剧湖泊漫溢风险,对周边居民、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要影响。
谈到第三极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姚檀栋院士认为,当前冰川观测体系覆盖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冰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冰川保护技术手段需要加强,冰川人工智能观测和模拟需要深度融合。此外,还需要资金支持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第三极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本文通过对姚檀栋院士的专访,全面介绍了“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的背景、取得的成就以及发挥的多重引领作用。同时,阐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和第三极面临的冰川问题,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方向,强调了全球合作和资金支持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