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英伟达展开,深入探讨其在AI时代的角色定位、发展理念以及面临的外界认知问题。通过分析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观点和公司的相关举措,揭示英伟达在AI领域的独特之处和未来愿景。
在当今的科技世界中,英伟达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乍一听这个问题,似乎显得过于简单,甚至有些幼稚。然而,当一家公司能在短短几十个月内,让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科技行业中如“定海神针”般举足轻重的存在时,这个问题的内涵以及它的答案,就变得极为复杂了。
不少普通大众可能还对英伟达的GTX显卡印象深刻,媒体喜欢用“核弹厂”来称呼它,而在资本市场眼里,它则是市值最高的AI芯片巨头。但实际上,正是这些片面的误解、盲目的崇拜以及大量的资金加仓,促成了AI时代英伟达近乎疯狂的崛起和飙升的市值。
在这一片狂热的氛围中,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关于英伟达本质的问题,以及它的答案,还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对于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来说,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英伟达在未来世界中的关键角色,甚至会影响未来世界的发展走向。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清晰明确、掷地有声地被揭示出来。
可惜的是,英伟达此前纷繁复杂的产品展示、海量的视频宣传、热烈的讨论话题以及各类展览活动,并没有让世界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反,这些反而将答案本身掩盖了起来。于是,黄仁勋不得不在随后的分析师和媒体会上,独自发出英伟达真正的“AI宣言”:
英伟达既不是单纯的芯片公司,也不是普通的解决方案公司,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AI公司。它催生并见证了一个名为“AI”的新工业的诞生,就如同蒸汽机开启了工业时代,电流点亮了电力时代一样。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力,AI将成为所有工业底层的“元工业”,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AI时代。
而英伟达,就是AI工业最重要的基建平台。或者可以说,英伟达,就是AI本身。至少,这是黄仁勋希望大家所相信的。
在无限广阔的AI前景面前,关注参数显得如此肤浅。即便到了现在,英伟达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AI行业的领军者,但人们在报道GTC大会时,依然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详细描述英伟达发布的硬件产品——AI芯片和服务器的每一个技术细节、每一项参数,以及与一年前产品相比的巨大性能提升。
“核弹”这个从英伟达GTX显卡时代就被赋予的外号,一直毫无争议地延续至今。仿佛每次黄仁勋在GTC大会上发布新的AI芯片产品时,大家都期待那句经典的“买得多,省得多”再次响彻全场。可实际上,这并非是对一家芯片公司最大的恭维,反而有种一叶障目、避重就轻的肤浅。
当人们还在纠结Blackwell Ultra单个芯片的算力提升幅度时,黄仁勋早已着重强调,单个芯片表现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如何让成百上千个芯片组成的AI芯片群实现实时数据互联和同步的水平。
Quantum – X InfiniBand交换机采用特殊的线缆来加速运行 | 图片来源:英伟达
台达电子DELTA的高管告诉极客公园,为了满足这些新的AI数据中心硬件的需求,台达需要和英伟达团队一起重新设计从电网到数据中心、再到每一台机柜的每一块芯片的电路和散热装置。“我们说的可是兆瓦级别的电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我们不是芯片公司,而是一家AI基础设施公司。”黄仁勋在媒体沟通会上再次强调英伟达的定位。“你们见过哪家手机公司,会一下发布接下来3年的产品吗?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英伟达面临的挑战不再是行业内的竞争或者对手的压力,而是能量使用效率本身。
当一家公司被称为“基础设施”时,往往意味着它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就像石化、交通、农业等行业一样。“只取决于世界决定生产水泥,还是生产AI”,黄仁勋如此给AI工业定性。而在这个人们已经有所察觉,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的行业里,英伟达希望未来每一个AI数据中心流入和流出的Token上都有一个标签——Produced by XXX,Accelerated by Nvidia。毕竟,人们对Token的需求,将会呈几何级别急剧增加。
在今年GTC2025的展台上,最受关注的并非占据最佳位置、盈利颇丰的数据中心服务商,而是英伟达官方的具身智能展台。来自1x Technology、Agility Robotics的工厂和家用机器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插入视频号上发布的展台机器人视频
【视频图注】GTC2025英伟达展台上的机器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视频来源:极客公园
当然,还有和黄仁勋一起上台、尽显呆萌的小机器人Blue,它和它的小伙伴们是展台上的绝对主角。来自迪士尼研究实验室的“瓦力”,让所有人纷纷掏出手机合影,这让旁边英伟达负责解释整个物理AI的工作人员摇头苦笑。比起搞懂英伟达如何用Omniverse、Cosmos、物理引擎Newton等一条龙产线助力机器人开发者,显然小机器人的吸引力更加直观。
Physical AI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单单在智能驾驶行业,英伟达凭借AI基建、模拟、训练和终端芯片如Orin和Thor,就已经获得了超过50亿美元的收入。按照目前智能驾驶竞争激烈、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可谓“未来可期”。
当然,在具身智能全面到来之前,Agentic AI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刚刚兴起两年的“传统大语言模型”的新功能,被印在了英伟达未来发展之路的下一个节点上。一方面,以DeepSeek为代表的推理模型的表现确实令人惊艳;另一方面,同样的问询,Agentic AI需要使用的Token数量是之前传统大语言模型的20倍。
黄仁勋“最爱的”一页PPT|图片来源:英伟达
可以理解的是,让英伟达在AI时代迅速崛起的系统护城河CUDA,最早的开发者群体正是高校的科研人员。如果没有他们,AI和英伟达的爆发,可能会被推迟数年。
“英伟达打造芯片,但我们是一家算法公司。”黄仁勋说道。这种对算法的深厚储备和精通,让英伟达和CUDA能够帮助其他团队形成自己的算法,去探索基础学科和领域。
Agentic AI、Physical AI、无人驾驶、使用CUDA的科学实验,这些都很有前景,它们可能是未来Token巨大需求的驱动因素,但并非根本原因。它们就像是超音速飞机突破音爆时留下的圆圈,或者光速飞行留下的残影。而以超高速飞行的,是黄仁勋和英伟达对于AI这个注定成为人类最重要、乃至最终产业的愿景和野心。
然而,那些只盯着参数和市值的人们,目前还无法,或者还没做好准备去理解英伟达所描绘的未来。
本文深入剖析了英伟达在AI时代的独特定位和发展理念。英伟达不仅仅是传统认知中的芯片公司,而是AI工业的基建平台。尽管外界存在对其的误解和片面关注,但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强调了AI作为“元工业”的重要性以及公司在其中的关键角色。同时,文中还介绍了英伟达在具身智能、Agentic AI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和潜力,展示了其对AI未来产业的宏大愿景。然而,当前人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参数和市值上,尚未完全理解英伟达的战略布局和未来规划。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