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班”:上海营商环境优化的秘密武器

本文聚焦上海职业教育发展,以闵行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订单班”成功挽留德资企业为切入点,阐述了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同时介绍了金山围绕丰田项目、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等案例,分析了上海职业教育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指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观念问题及相关解决探索。

前一阵子,在上海闵行大零号湾这片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土地上,有一家德资企业基于全国布局的整体考量,打算将企业的业务板块迁移到外地。就在企业发展方向即将转变之际,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的负责人在日常走访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随后,学院负责人与企业高管展开了几番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和学院人才培养优势进行了探讨,最终达成了共建“订单班”的意向,旨在为该企业量身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合作意向的达成,成功打消了企业的顾虑,让这家德资企业下定决心留在大零号湾安心发展。

一个“订单班”促成的营商美谈,看似是偶然间的机缘巧合,实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目前,大零号湾地区已经吸引并集聚了4000多家硬科技企业。记者曾多次深入走访,与这里的科创企业创始人进行交流。他们纷纷坦言,由于创业赛道大多处于前沿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然而,从大学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困难重重,从其他企业挖掘成熟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在实践中逐步带教培养人才,但这种方式存在培养周期长、数量少、成本高的问题,这已然成为科创企业共同面临的痛点。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建政,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为大零号湾的创业典型代表,他带领企业实现了从“三个人两张桌子”的初创规模到近200人高新技术企业的巨大跃升。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已经在几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张建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高校、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特别是与闵职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他希望通过产教融合、双师教学、实训基地共建等创新模式,为自家企业乃至整个智能制造产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订单班”:上海营商环境优化的秘密武器

实际上,在大零号湾开办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是闵行区政府的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举措。这一举措旨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新时代工匠摇篮”。

自开办两年来,闵职院依托闵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上海交大的优质资源,积极构建由政府、高校、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学院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科技型、工程化、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今年初,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正式出炉,该院进一步强化了“赋能地区营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意识。

目前,上海闵职院紧密贴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精心开设了智能机电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0个三年制和7个五年一贯制专业。学院与超过50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鲸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署了“订单班”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学院还将再签订6个“订单班”合作协议,未来每年将向这些企业定向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

今年2月,丰田中国宣布在上海金山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基地,这一消息备受各方关注。眼下,金山方面正围绕丰田大项目的落地,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对接和营商配套工作。

其中,千余名产业人才从何而来成为了关键问题。据悉,金山相关职能部门和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已主动与丰田方面进行沟通、协商,或将为其量身打造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订单班”,以期未来能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对口好用的技术蓝领。

在这方面,太仓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多年来,太仓集聚了超过500家德资企业,被誉为中国“德企之乡”。2001年初,在中德两国政府的推动下,太仓成立了国内首家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目前,太仓已建成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制定了全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职校学生三年的实践课程,都在对口的德企培训中心完成。毕业后,经过中德相关机构的考试,他们将同时获得中国大专文凭以及可以在欧盟通用的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从而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

截至目前,“双元制”职业教育已累计为太仓培养了一万多名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不但大力助推了太仓本地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更成为太仓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

高职院校“订单班”:上海营商环境优化的秘密武器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几年前,上海决定在松江、闵行、金山、青浦等4个区各布局一所新型五年一贯制高职。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其中之一,其余则分别为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这和上海的‘十四五’规划、五个新城的产业布局都有直接的关系。”有专家解释说。

比如,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将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G60发展相关的科创企业、数字化企业提供储备人才;设在金山区的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将向周边的现代化工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设在闵行区的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则是为大零号湾的产业发展而贴身打造……这些新型高职的办学主体都是地方政府,能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把政府、产业、教育真正融合起来,促进“产教融合”真正落地。

由于供需上存在巨大缺口,高技能人才日益成为“香饽饽”。近年来,一些职校热门专业“全班未毕业已被企业订光”“一名学生收到好几家企业offer”等故事,早已不再是个别现象。

记者在金山区采访国内真空手套箱行业龙头企业米开罗那时发现,公司里坐办公室的员工很少,主力是100多名车间工人,但他们都不是普通工人,而是各类持证的技术工人,人均月收入两三万元。同时,公司投入1.9亿元打造的现代化厂区里,大量空间被辟作员工的咖啡区、健身区、休憩娱乐区,这些高技能人才的优越待遇令人羡慕。

不过,一些职业学校负责人也坦言,办学过程中还是面临不少尴尬情况。对于孩子报考高职院校,不少家长还是不太情愿,认为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并不会主动去规划和选择。那些刚入学的学生也大多存在自卑心理,认为相比本科生还是低人一等。

个别“专升本”院校则出现了另一种尴尬局面,原本和企业合作打造的“订单班”难以为继了,因为家长和学生都没有了积极性,他们认为既然能拿到本科学历,何必再去当一名蓝领工人。

所以,推动高技能产业大军的快速崛起,不仅要有体面的收入、体面的职业,还需要实现社会观念上的更新升级。当然,也有家长提出,不反对孩子报考职业院校,但也不希望他们止步于专科学历或是技工岗位,而是能有更多元、通畅的学历和职业成长通道。

令人欣喜的是,这方面的探索越来越多。在上海,职教本科正加速拓展,最近4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张了10倍左右;同时,全市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中高贯通、中本贯通也不断扩容,一步步破除职校生升格的“天花板”。

记者注意到,闵职院还针对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发布了一项“天择荣誉计划”,聘请一批来自上海交大和知名企业的专家担任导师,为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定制综合能力提升解决方案。表现突出者,不仅有机会进入上海交大学习,还能一起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如此,也为未来“大国工匠”的诞生,储备了年轻力量和肥沃土壤。

本文通过多个案例展现了上海职业教育通过“订单班”等模式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职业教育面临社会观念等方面的挑战,但上海在破除职校生发展瓶颈、提供多元成长通道等方面不断探索,为高技能产业大军的崛起奠定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788.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