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安徽省各地的生态建设活动展开,介绍了望江县太慈镇、桐城市黄甲镇等地的植树活动,以及黄山市歙县石门乡竹岭村的碳汇交易情况,同时阐述了安徽省在绿美江淮行动中的一系列举措和目标。
当春天的脚步轻盈地踏上大地,世间万物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而此时正是植树造林、为大地增添一抹翠绿的黄金时节。
近日,在望江县太慈镇郭河村,一幅热火朝天的植树画面呈现在眼前。当地的党员干部、志愿者等20余人齐聚于此,他们手持铁锹,奋力铲土,小心翼翼地扶着树苗放入坑中,再仔细地填土,随后又拎起水桶为树苗浇水灌溉。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绿色未来的期许。经过数小时的不懈努力,2000棵金桔树苗整齐有序地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这些金桔树宛如希望的种子,三年后将迎来盛果期,届时,它们有望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一举措是太慈镇将义务植树与“摇钱树工程”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太慈镇副镇长何桂林表示:“种下的这些树种,意义非凡。它们不仅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宜人,还能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帮手。”据悉,今年望江县预计种植树木6.56万株,种植的品种丰富多样,有娇艳欲滴的桃树、金黄诱人的金桔、酸甜可口的柑橘、晶莹剔透的石榴以及营养丰富的薄壳山核桃等。
3月11日,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也热闹非凡。村“两委”积极发动党员、志愿者,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植树活动。大家齐心协力,共种下枫香树2000多株。这些新种下的树苗,宛如一个个绿色的小卫士,为乡村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意。黄铺村党总支书记王立勇满怀信心地说:“此次植树活动意义重大,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大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增强了干群之间的凝聚力。而且,等枫香树长大后,还能成为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为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不断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宝库”,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清新的氧气,对于减污降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徽省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实施绿美江淮行动,科学、有序地推进国土绿化工作。通过不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不久前,黄山市歙县石门乡竹岭村因为卖“空气”而声名远扬。竹岭村村民程红进兴奋地说:“真没想到我们村的空气每吨能卖45元,这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我们一定会把竹园管护好,让这里的空气变得更值钱。”
竹岭村因竹而得名,拥有1.5万亩郁郁葱葱的竹林。经专业测算,这些毛竹蕴含着丰富的碳汇资源,总固碳量高达7万余吨。这些碳汇资源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转让给有需要的单位,预计陆续能卖300多万元。竹岭村通过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平台成功完成了“第一单”碳汇交易,转让碳汇量为220吨,总价9900元。这一创新举措,为竹岭村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汇交易转化经济效能的新路径。
竹岭村党总支书记程玉华坚定地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充分挖掘当地的碳汇资源,积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今年,安徽省将加快构建省级林业碳票制度,着力打造多种形式的“碳票 ”应用场景,推动森林资源价值实现高效转化。近期还将印发实施《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全面推动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实现可计量、可交易,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林农。
安徽省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的原则,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发展。全面实施绿美江淮行动,编制绿美江淮行动建设规划(2023—2027年),进一步明确绿美江淮行动的建设目标、布局和重点,形成了各级、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抓绿化的强大合力。今年,安徽省计划实施营造林38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105万亩、退化林修复65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强调:“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指导各地不仅要多种树、种好树,还要不断提升森林经营能力,努力发挥森林的生态、产业、社会等多重效益,让森林真正成为我们的绿色宝藏。”(记者 汤超)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多地的植树造林活动和碳汇交易情况,展现了安徽省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义务植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挖掘碳汇资源等方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安徽省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推动森林资源价值转化,为绿美江淮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