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中学进行特别宣讲的故事,他们以“建功西部”报道中的典型人物为例,分享新时代奉献精神,引发了学生和云端讲堂同学们的热烈反响,展现了人们对西部发展的奉献热情和美好憧憬。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在一个春日的傍晚,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中学的报告厅里气氛热烈。支教大学生马川晴站在讲台上,饱含深情地说道:“同学们,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广袤无垠且美丽动人!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有一群可敬可爱的人,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用自己宝贵的青春,书写着一篇又一篇奋斗的华章……”她那动情的讲述,紧紧地吸引着台下200多名学生,大家都凝神静听,沉浸其中。这其实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带来的一场别具意义的宣讲活动。他们以《光明日报》“建功西部”报道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生动的例子,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新时代的奉献精神。马川晴开始娓娓道来:“你或许没有听说过‘瓜奶奶’吴明珠,但我相信你一定吃过她培育的瓜!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她,在新疆的瓜田间不辞辛劳地耕耘了60多个年头,成功培育出30多个优质瓜种,让中国人真正实现了‘吃瓜自由’;还有‘劲草院士’任继周,都101岁了还依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他跑遍了大西北的每一片草原,将自己的一生心血都奉献给了西部的生态保护事业;此外,还有很多年轻人也投身到了西部建设中,比如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李微楠,她婉拒了深圳、杭州等地学校的邀请,毅然决然地来到云南的一所乡村学校,成为了一名特岗教师,用爱和尊重托举起山里娃的梦想……”她用这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深刻地诠释着“建功西部”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八年级11班的孙梦晓同学听完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故事让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从山东来到新疆工作已经20多年了,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绩,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发光发热。我的哥哥正在新疆医科大学读书,他说以后也要留在新疆。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汗水洒在这片养育了我的土地上。”八年级10班的蒋李红瑄同学也接过话茬,激动地说:“这么多前辈不怕艰苦,扎根在大西北,面对任何困难都不退缩,他们真的太让我佩服了。我要好好努力,长大后为西部奉献自己的力量。”八年级1班的牛智恒同学则眼神亮晶晶地望向支教大学生们,充满活力地说:“有这么多大学生哥哥姐姐在关心支持我们。有了你们的陪伴,我学习更有劲头了……”与此同时,在“云端讲堂”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同学们也听得热血沸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4级博士生吕泽华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曾在西藏工作过,他感慨万分地说:“听着宣讲,我又想起了在西部的日子!西部就像是一所大学校,我在那里留下了成长的足迹,更收获了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宝贵回忆。我相信,这只是我和这片土地结缘的开始……”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张智博也满是憧憬地说:“今年暑假,我们也要出发了!现在,同学们都在积极地练习本领、做好准备。”
本文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宣讲活动,展现了“建功西部”典型人物的奉献事迹,这些故事不仅在博湖中学学生中引发共鸣,激发了他们建设西部的决心,也让云端讲堂的同学们深受鼓舞。大家都以实际行动或期待奔赴西部,为西部发展贡献力量,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报效祖国、奉献西部的精神风貌。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