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云南咖啡产业发展,介绍了云南一家主营玫瑰花的企业研发出“玫瑰 咖啡”新产品,并期望引入上海市场实现“出海”。同时围绕“云咖入沪”展开讨论,涉及云南咖啡产业在资源优势与品牌效益错位、标准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上海在助力云咖产业升级、建立标准等方面可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云南,有一家原本主营玫瑰花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咖啡赛道。经过一番努力,该企业在当地成功研发出了别具特色的“玫瑰 咖啡”新产品。企业怀揣着美好的期许,希望这款产品能够作为沪滇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顺利引入上海市场。进而借助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专业服务优势,让产品走出国门,实现“出海”的梦想。
“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近日,这样的观点让云南咖啡再次成为行业焦点。这也引发了业内对于咖啡作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气象的热烈讨论。
在市政协举行的“云咖入沪”专题协商座谈会上,与会企业代表对新品玫瑰咖啡的“期许”为讨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云南是中国咖啡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主产区,而上海则是全球拥有品牌咖啡门店最多的城市。关于“云咖入沪”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咖啡产业链源头如何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链接,更包含了在沪滇协作的大背景下,上海如何助力云南咖啡成为“中国代表”的深入思考。
智造之力,研发优势助力产业升级
云南咖啡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在远销海外的过程中,却未能收获预期中的利润与良好口碑。资源优势与品牌效益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难题,该如何解决呢?
在距离上海2900公里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在此建立了咖啡工厂。眼下,一条用于萃取冻干咖啡粉的全新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地铺设当中。
“市面上比较流行冻干咖啡粉,传统的加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与会代表、闽龙实业董事长郑金龙向记者透露,“用意式咖啡机一杯杯萃取的方式更能保证品质。为了解决规模化生产的堵点,企业开发了机械臂生产线。上海的研发团队为机械臂设定好了压力、水温、咖啡粉饼等影响品质的参数,目前正在怒江工厂集群式部署意式咖啡机。”
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内部对于云咖发展的角色分工。郑金龙认为,上海在“智造”方面的科研优势,应该进一步助力云咖产业实现升级。
对于咖啡而言,精深加工率越高,咖啡生豆就能获得更好的处理和储存,品质也会更优。与会专家、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提及了业内的一个“风向标”事件——瑞幸宣布,云南保山咖啡鲜果加工处理厂正式落成投产,预计年鲜果处理量可以达到5000吨。“咖啡产业正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像瑞幸这样的产业推手,深入参与产业链上游的科技创新和标准构建,推动云南咖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由此,他强调了上海的重要角色:“云咖入沪,真正的起点应在长三角,上海要发挥好长三角的龙头作用。除了深入云南的产业推手,长三角做强咖啡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同样重要。上海不妨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带头‘牵手’长三角地区,共同帮助云南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标准之问,建立“品种档案”做响品牌声量
咖啡加上玫瑰,就能称之为玫瑰咖啡吗?与会企业代表、乃欣农业发展(弥勒)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安愉提出,从原料、定义到口味都需要有明确的标准。“但我们与合作商只能参考国外的行业协会标准,当做出一杯与业内大品牌口味相近的咖啡时,我们还会欢呼雀跃,认为专业度得到了保证。可即便产品研发参考国外标准,国内仍然缺乏第三方的检测标准为我们的专业度‘背书’。到底谁来证明我们能够代表云南咖啡,甚至代表中国咖啡呢?”
标准缺失的问题,几乎成为了一线咖啡企业的共性痛点。
“云南的咖啡豆不愁卖。愁的是我们想流通的时候,豆子的价格达不到预期。”不少来自云南的咖啡企业代表都提及了标准缺失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云南保山隆中对茶咖文化社区体验中心(上海)执行董事陈玉梅认为,像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保山小粒咖啡要创立品牌、走出云南,更需要标准的助力。“上海有市场规模也有国际视野,能否在诸如高黎贡山咖啡豆这样的优质产品评级标准上给予支持,建立国内咖啡豆价值标准体系,避免价格波动影响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标准的需求,实际上源自市场对产品稳定性的追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木果树研究所博士周琳认为,全球栽培的咖啡品种主要为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其中阿拉比卡被视为高端咖啡的代表。目前,利用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技术可以精准鉴定这两种咖啡豆。这一技术同样可用于云南咖啡豆的品种鉴定,证明其本地属性,从而助力打造“中国代表”的国际声誉。
她解释说,为每一颗豆子建立具体的“品种档案”,也有助于标准的建立。
不过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标准的建立应当更加灵活。
王振东建议,现阶段上海可在标准建设过程提供一些便利化服务。“我们也要鼓励创新。作为舶来文化,咖啡要在中国生根发芽甚至成为‘中国代表’,必然要经历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优胜劣汰的本土化、市场化过程。目前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行业标准、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鼓励更多的创新咖啡竞相涌现。”
本文围绕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展开,介绍了“玫瑰 咖啡”新产品及“云咖入沪”话题。指出云南咖啡存在资源优势与品牌效益错位、标准缺失等问题,同时强调上海可凭借“智造”科研优势和市场、国际视野等优势,助力云南咖啡产业升级、建立标准,推动云南咖啡成为“中国代表”。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