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张家港市西墩新村21幢危房通过产权人自筹资金进行恢复性重建的项目情况,包括项目背景、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还提到了该模式的创新意义。
前不久,在江苏苏州张家港市的西墩新村,一栋浅灰色的崭新二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两名产权人满心欢喜地领到了新的不动产权证书和房屋钥匙。这一事件可不简单,它标志着苏州首个由产权人自筹资金进行恢复性重建的自主更新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对于房主们来说,多年来困扰他们的“危房解危”问题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西墩新村21幢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岁月的侵蚀让这栋建筑逐渐破败不堪。到了2022年,它被正式认定为危房。面对这一严峻的情况,居住在这里的全体居民达成了共识,8户人家决定共同出资,对房屋实施原地恢复性重建。就在本周,居民们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新不动产权证。
与传统拆迁中对居民进行异地安置或货币补偿的模式不同,西墩新村21幢的重建项目走出了一条“产权人自主更新、政府扶持、国资公司辅助”的新路子。那么,在立项、筹款、设计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这个项目都解决了哪些难题呢?这种创新模式又是否具备复制推广的可能性呢?
在西墩新村21幢的新房前,毛泉斌手中紧紧握着那本意义非凡的不动产权证书和房屋钥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曾经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如今已变身成为崭新的二层联排住宅,原本只有40多平方米的户型扩大到了60多平方米,周边的环境也变得更加整洁宜人。领着记者参观新居的他,其实也是第一次如此仔细地打量自己的新家,眼中满是惊喜与感慨。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西墩新村21幢,共有14间房屋,住着8户居民,户均面积55.46平方米。和毛泉斌同时拿到房本的华清回忆说,由于房子年代久远,墙体开裂、建筑材料外露、屋面渗水等问题在每家每户都普遍存在,居民们的居住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2022年7月,西墩新村21幢被认定为D级危房,房屋的安全隐患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绝非小修小补能够解决。张家港市后塍街道后塍中心社区党委副书记须征宇介绍说,如果按照传统的“危房解危”模式,这里的居民要么接受异地安置,要么选择货币补偿。但居民们一方面经济条件有限,另一方面,他们有着浓厚的“故土难离”情结,不愿意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经过社区工作人员数十次的入户沟通,8户居民终于达成一致,同意共同出资实施原地恢复性重建。
居民自筹资金建房,这其中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就是立项问题,还有筹款问题,一个个难题如同大山一般横在面前。不过,张家港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统筹各部门,明确了项目立项、土地确权、产权登记等审批路径。特别是在立项方面,重建项目以“后塍中心社区作为立项主体、全体产权人备注”的形式进行立项,首次突破了自然人、多产权人无法联合立项的问题。在更为敏感的“钱”的问题上,街道与社区作为项目统筹主体,与居民商议分两批次缴纳资金,施工前缴纳50%到街道公共账户,建成后再缴纳50%。须征宇介绍,通过“业主自筹、政府配套补助、费用减免”的资金分摊方式,居民平均花费18万元左右,就在原址上重建了新房子。
2022年8月30日,西墩新村21幢居民全部搬离了危房。在啃下创新政策、达成共识、明确出价等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后,次年10月,重建工作正式启动。2024年5月,建筑主体完工。4个月后,整个工程顺利完工,进入产权证办理阶段。如今,居民们不仅拥有了焕然一新的家,后塍街道还配套建设了强弱电下地、雨污分流、天然气入户等基础设施,并且铺设了沥青路,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苏州市房地产行业协会城市更新专委会主任徐进亮看来,在这次“危房解危”过程中,居民从以往的“诉求提出方”转变为“深度参与方”。这种“居民主导、政府兜底”的模式,为各地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提供了一个创新样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围绕苏州张家港市西墩新村21幢危房恢复性重建项目展开,介绍了项目背景、实施过程中解决的难题以及最终成果。该项目采用“产权人自主更新、政府扶持、国资公司辅助”的创新模式,让居民深度参与其中,既解决了危房问题,又保留了居民的故土情怀。这种“居民主导、政府兜底”的模式为老旧住宅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样本,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