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升级,释放人才竞争新信号

本文聚焦今年开年以来一线城市升级“抢人”政策这一现象,深入分析了新一轮“抢人大战”与前几年的不同之处,阐述了人才竞争中引才与育才的重要性,以及这一轮人才竞争所具有的风向标意义。

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

近年来,城市间的“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今年开年以来,全国多地再次升级“抢人”政策,其中一线城市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从提供免费住宿、报销面试路费,到给予无息贷款、免除办公室租金,再到免费使用实验室、设立天使母基金和人才创新创业基金等,各种大招不断推出。

那么,这一轮“抢人大战”究竟有哪些不同?它又传递出了怎样的人才竞争新信号呢?

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升级,释放人才竞争新信号

新一轮“抢人大战”,有点不一样

和前几年的“抢人大战”相比,今年开年以来的“抢人”氛围确实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参与的城市来看,前几年的“抢人大战”是由二线城市率先发起的,而这一轮,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声音最大,“抢人”措施也更加亮眼。其次,在“抢人”方向上,之前的“抢人大战”更侧重于比拼数量,而这一轮似乎更注重质量,确切地说,是更加注重高水平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最后,从目的方面来讲,前些年的“抢人大战”追求的是落户数量和扩大人口基本盘,而这一轮则更倾向于服务产业升级,以产业“抢人”、按需“抢人”的特点更为明显。

例如,上个月召开的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导向,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培养造就一大批胸怀使命、担当重任的尖端人才。再如,据广东省人社厅统计,“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首期募集的超60万个优质岗位中,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占比超过七成。这些都直接紧扣当前的热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要抓住这一轮产业升级的机遇和风口,必须以聚集大量创新人才为前提。而一线城市本身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对顶尖人才的需求也相对更为突出,因此在抢夺人才方面的动力自然更强。从微观层面来看,开年后“杭州六小龙”爆火所带来的创新“鲇鱼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城市的人才抢夺步伐。

观察一线城市目前所推出的具体“抢人”措施,北京经开区明确了“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的政策;上海针对应届毕业生推出了全年累计15天的免费短租公寓,并覆盖毕业前1年至毕业后2年的高校学生;深圳的“鲲鹏计划”,将应届生前往深圳求职的免费住宿由原来的7天延长至15天,并为初创团队提供最高100万元的无息贷款。这些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致力于降低年轻人才进入城市就业、创业的成本,这其实也瞄准了一线城市长期以来在引人、留人方面的一个痛点,即住房、办公等方面的综合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一线城市所采用的“抢人”招数,可以说是对症下药。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一些颠覆性、突破性的创新,未必完全依赖于传统的“大院大所”乃至“大厂”模式,一些背靠特定创新生态的中小企业,也可能创造出惊人的成果——“杭州六小龙”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以往一线城市的创新资源优势,或许需要重新审视,甚至可能遭遇部分二线城市的挑战,这也使得一线城市在人才竞争上更具紧迫感。

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升级,释放人才竞争新信号

人才竞争,引才与育才同样重要

不过,城市对人才的竞争,始终是一个综合性的比拼。比如,既要能够把人才“引”进来,更要能让人才“留”得住;既要重视招引人才,也要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在这方面,上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

今年2月召开的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改革精神和更大力度建机制、设平台、出政策。坚持引育并重,统筹抓好人才自主培养和引进工作,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高度、宽度、厚度。其中,在“引”的方面提出,要加大超常规的快速引才力度,用好“伯乐”机制,放眼全球引进顶尖人才。这一要求其实点出了一线城市在人才招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人才招引政策的设计和环境的打造,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视野和国内标准,而要具备全球性的竞争力。

眼下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创新进入活跃期和加速期,继续升级引才、育才措施和环境势在必行。例如,随着当前全球地缘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在“放眼全球引进顶尖人才”方面,一线城市完全可以出台更多更有力度的举措,抓住顶尖人才回流的机遇。

关于“育才”,上海提出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协同发力、联合育人,使人才培养更好地匹配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完善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点反映到行动上,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不少顶尖大学都纷纷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放眼全国,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一批顶尖学府在最近都有相应的行动,新增招生计划基本上都聚焦于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

不管是“引才”还是“育才”,要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还是要打造一个能让人才大展拳脚的创新生态。上海就提出,要加力构筑基础性的优良人才生态,让人才在上海更好地安身、安心、安业,要把“筑巢引凤”的环境营造好。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比如,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营商环境的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都不可或缺。就像之前各方在讨论“杭州六小龙”现象诞生的原因时,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就是指向当地的营商环境和大学创新生态的支撑。

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升级,释放人才竞争新信号

这一轮人才竞争的风向标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一线城市加大人才的招引、培育力度,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已不仅仅关系到一城一域的得失。因为在当前阶段,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突围速度,往往决定着国家在全球科技与产业竞赛中的地位。例如,DeepSeek、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等都被直接拿来与国外的同类产品进行对比,也就是说,它们面临的是全球范围的竞争。而一线城市在创新资源、市场规模、开放程度等各方面都具备显著的综合优势,在全球性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竞争中,自然要承担起“挑大梁”的角色。这其中也必然包括人才生态的竞争。

事实上,一线城市在做强人才资源方面本身就被寄予厚望。例如,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很显然,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建设任务,主要落在了一线城市的肩上。因此,这一轮“抢人大战”由一线城市担当主角,完全在情理之中。

相对于上一轮“抢人大战”,这一轮的人才竞争或许具有更明显的风向标意义。因为它更聚焦于产业甚至具体到岗位的需要,意味着将更精准、更务实,可以倒逼更多地方把“抢人”精力放在瞄准产业和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上,避免过去一些地方单纯通过送户口、给补贴等方式把人“引来了再说”的内卷式“抢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重视抢夺高精尖人才,并不意味着对那些看起来没那么多“技术”含金量的普通人才就可以另眼相待。要知道,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复合型的。而一座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包容度越高,就越容易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一轮城市“抢人”变得更精准了,要求更高了,但并不等于过度功利化。只有让各层次各类人才都能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才能让创新创造的动力最大化。

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升级,释放人才竞争新信号

本文围绕今年一线城市升级“抢人”政策展开,分析了新一轮“抢人大战”在参与城市、抢人方向和目的上的不同,强调了引才与育才并重的重要性,指出这一轮人才竞争对产业升级和国家科技竞赛的意义,同时提醒要注重各类人才的包容,以激发创新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385.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