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春茶季时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热闹场景,介绍了该馆“绿叶子”志愿服务队的情况,包括跨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团队人员构成、成员的独特经历等,展现了志愿者们对西湖和中国茶文化的热爱,以及他们在传播茶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春茶的季节里,西湖景区仿佛被大自然染上了一层清新的绿色,嫩绿的芽尖在枝头摇曳,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茶无疑成为了这段时间的绝对主角。
此时,中国茶叶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茶博)的人气也迎来了一年中的巅峰时刻。馆内,外国的宾客来访团有序参观,他们对中国茶文化充满了好奇;爱茶的散客们三三两两,在各个展区流连忘返;还有许多亲子团,家长带着小朋友,认真聆听着关于茶的知识。随着西湖龙井的知名度在国内外不断提升,冲着“茶”来中茶博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
图为志愿者们正在做讲解服务前的准备 俞刘东摄
为了能做好上午9点的讲解接待工作,志愿者王燕常常早晨5点就得起床出门。要是遇到中茶博接待国外宾客团队,“要是他们上午来,我就得提前一天到杭州,在杭州住一晚。”但这些辛苦,王燕从未跟其他团队成员提起过。她觉得自己做志愿者本就是自愿的,“没必要让其他人觉得,你来做志愿者还要多花钱。”
王燕成为跨城志愿者已经有5年时间了,一年至少从上海来杭州10次。她从来没有算过自己在这上面花了多少成本,反而收获满满。“我现在杭州的朋友比上海的朋友还要多,要不是家庭在上海要照顾父母,我真想移居杭州。杭州风景美,还有那么多的茶山,每次来我都很开心。”不仅如此,她还学习到了丰富系统的茶文化知识,能够自如地用英文为游客讲解茶文化,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宣传者,这让她感到无比自豪。
图为中国茶叶博物馆 俞刘东摄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绿叶子”志愿服务队里,像渠继英、王燕这样的跨城志愿者有10来位。队员们对他们的评价都是“佩服”、“真爱”。
金融投资大咖化身英文讲解员
896人团队中,年轻人占6成
中国茶叶博物馆绿叶子志愿队总队长黄忠介绍,团队成立于2007年,目前有注册志愿者896人。其中包括社会志愿者500人、亲子志愿者53对共106人、企业青年志愿者和高校国际志愿者290人。35周岁及以下青年占比达到62.05%,而且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比例达到63.8%。
“社会志愿者的占比很高,大家都不图名利,单纯是爱西湖爱杭州爱茶文化。”黄忠说道。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需要经过面试、培训、考核成功后才能上岗,不仅没有特别的补贴,反而可能要付出个人的时间和金钱。近年来,为了“讲好中国茶故事,讲好世界茶文化”这一主题,在志愿者招募、选拔与培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升级。
志愿服务队里可谓“卧虎藏龙”。茶艺组组长孙妍,是西湖景区茅家埠村的茶村村民,她已经有5年中茶博志愿服务的经历了。春茶季时,孙妍十分忙碌,既要采茶、炒茶,还要对接茶客,这段时间她没太多时间去服务。但和祖辈不同,经过中茶博系统培训后,她能在外国游客面前更自如地展示龙井茶艺,面对茶客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能应对自如,茶园管理也更加专业。
图为讲解组副组长武大为 俞刘东摄
这两年,中茶博的外国游客逐渐增多,英文讲解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讲解组副组长武大为还帮忙培训更多的英文讲解员。
图为中国茶叶博物馆 俞刘东摄
马上评
西湖的美和文化
不仅仅是杭州人在守护
每每说起这些志愿者,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都十分感动。她亲切地喊他们“绿叶子”。她说,从日常的基础服务、展厅讲解与茶会分享,到“行走的中茶博”茶文化五进活动,从“茶都伢儿 快乐学茶”暑期夏令营,再到接待近4.2万人次的第二课堂研学,处处都活跃着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这支志愿服务队,已逐步成为博物馆文脉的守护者、茶文化的传播者。
他们当中有本地人、有跨城的,甚至还有外国大学生。对西湖和中国茶文化的热爱,让大家相聚在一起。他们让我们明白,西湖不仅仅是杭州的,浙江的,也是全国的、世界的。守护西湖和茶的也不仅仅是杭州人、浙江人,还有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
任何一段稳定且长久的关系,基础都是双向奔赴。中国茶叶博物馆近900人志愿者和西湖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生动的例子。杭州的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一座城市的景致和它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互加持,随之诞生的魅力就会不断叠加。
文章围绕春茶季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热闹景象展开,介绍了“绿叶子”志愿服务队的情况,包括跨城志愿者的奉献、团队的人员构成和成员的特色经历等。志愿者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凭借对西湖和茶文化的热爱投身志愿服务,成为博物馆文脉的守护者和茶文化的传播者,体现了人们对西湖和中国茶文化的共同守护,以及文化魅力在双向奔赴中的不断叠加。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