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映恩生物,该公司成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介绍了其发展背景、核心产品的临床进展、所获认定及效果,还提及公司拥有的四大核心技术平台。
近日,映恩生物传来好消息,其顺利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此次上市的联席保荐人为Morgan Stanley、Jefferies、CITIC Securities 。
映恩生物成立于2019年,在全球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处于领跑地位。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两款极具潜力的核心产品,分别是DB – 1303/BNT323(靶向HER2)和DB – 1311/BNT324(靶向B7 – H3)。
除了这两款核心产品之外,映恩生物的产品管线十分丰富。有五款其他处于临床阶段的ADC药物,另外还有两款双特异性ADC(BsADC)预计会在2025 – 2026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此外还有多款处于临床前研究的ADC药物。
先来看核心产品DB – 1303/BNT323。目前,该产品正在进行两项注册性临床试验,一项是全球试验,另一项是中国试验,同时还开展了一项全球潜在注册研究。其首个适应症(HER2表达EC)预计最早会在2025年向FDA申报加速批准。这款产品已经获得了FDA授予的快速通道及突破性疗法认定,以及中国药监局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在晚期/转移性EC(包括浆液性瘤及癌肉瘤)患者中,DB – 1303/BNT323展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疾病控制效果显著。截至2023年5月8日,17名可评估患者中,根据RECIST v1.1标准,有10名患者(58.8%)出现了部分肿瘤客观缓解。其中,7mg/kg及8mg/kg剂量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50.0%(2/4)及61.5%(8/13),总疾病控制率(DCR)达到了94.1%。在I期剂量递增研究中,在既往接受过大量治疗的HER2表达实体瘤患者中也观察到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未经确认的ORR为44.2%(23/52),DCR为88.5%(46/52)。
另一款核心产品DB – 1311/BNT324是全球临床进度领先的B7 – H3 ADC候选药物。2024年,FDA授予DB – 1311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CRPC患者的快速通道认定,以及治疗ESCC及SCLC的孤儿药资格认定。截至2024年9月27日,在所有接受了至少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的可评估患者(n = 238)中,总体未经确认的客观缓解率(uORR)为32.4%,疾病控制率(DCR)为82.4%。在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n = 73)中,uORR为56.2%,DCR为89.0%。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n = 32)中,uORR为28.0%,DCR为92.0%。
映恩生物之所以能在ADC领域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其拥有的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分别是DITAC、DIBAC、DIMAC及DUPAC。DITAC(映恩免疫毒素抗体偶联平台)是基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ADC平台,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DIBAC(映恩创新双特异性抗体偶联平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特异性ADC平台之一;DIMAC(映恩免疫调节抗体偶联平台)是针对主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DC平台;DUPAC(映恩独特有效载荷抗体偶联平台)优于传统细胞毒性药物且具有新型作用机制。
本文介绍了映恩生物成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消息,详细阐述了其核心产品DB – 1303/BNT323和DB – 1311/BNT324的临床进展、所获认定及疗效情况,还提及了公司丰富的产品管线和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展现了映恩生物在抗体偶联药物领域的强劲实力和发展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