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采访多位生活在云南的外国朋友,展现了他们在云南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足球赛场到茶山古寨,从乡村旅居到美食探索,他们在云南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验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踏上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之境。在这里,你可以来到“有风的地方”,让轻柔的风拂去身心的疲惫;走进“有水的村寨”,与当地人一起泼洒欢笑与祝福;坐在“有火塘的农舍”里,与友人夜话人生的甘甜。如今,不少外国朋友已然过上了这种“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记者深入走访了部分生活在云南的外国朋友,与他们一同开启了一场“旅居云南”的奇妙之旅,探寻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生活模样。
瑞典人帕特里克——我是老乡 不是老外
2月22日傍晚时分,云南省玉溪市高原体育运动中心外热闹非凡。动感十足的音乐与球迷们热情的呐喊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英国旅游博主李·巴雷特刚一踏入这片土地,就被现场浓厚的足球氛围所深深感染。他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舞动着双手和双脚,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了这个欢乐群体中的一员。原来,这一天他是专程为云南玉昆队的中超首秀而来。
赛前,李·巴雷特饶有兴致地品尝了当地特色的长街宴,那一道道独具风味的美食让他味蕾大开。随后,他拿起运动相机,想要记录下自己首次踏入中超赛场的每一个珍贵瞬间。沿途,热闹的场景让他目不暇接,他不停地按下快门,想要将这一切美好都定格下来。他还热情地与现场热情的球迷互动问好,感受着大家对足球的热爱。在球迷商店里,他一边拍摄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一边对着镜头认真地介绍着,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走进球场,李·巴雷特与万千球迷一起见证了云南玉昆队4年实现“三级跳”的辉煌时刻。那一刻,他激动不已,兴奋地用刚学会的中文喊道:“玉昆,板扎!”赛后,李·巴雷特的旅程并未结束,他转赴普洱景迈山。山间弥漫的晨雾仿佛为他的云南行故事切换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清晨的古茶林中,布朗族茶农正在忙碌地采摘春茶。李·巴雷特也加入其中,感受着这份劳作的乐趣。随后,他试饮了普洱茶,那甘甜而不涩的茶香瞬间在口中散开,让他赞不绝口:“我之前喝过中国的绿茶和红茶,这是我第一次喝普洱茶。景迈山茶非常好喝,口感很甘甜,不会觉得苦涩,真的很好喝。”
李·巴雷特惊叹于景迈山的悠闲、原生态与惊人之美。这里的世居民族世代守护着千年古茶树,这些古树就像时间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每一片叶子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馈赠。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巴雷特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尽管在与傣族和布朗族村民交流时语言不通,但彼此的微笑、点头和称赞足以传递出友好与温暖。他意识到,景迈山不仅是一片风景秀丽的土地,更是一个关于传承、保护与和谐生活的生动故事。而他与云南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哥伦比亚人高飞——开着房车畅游 记录点滴美好
近日,一段美国女孩莉亚在云南普者黑旅居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视频中,这位中美混血女孩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晨雾中的荷塘宛如一幅水墨画,山间的野生菌充满了神秘的气息,阿诺村的质朴孩童们天真无邪的笑容让人倍感温暖。而在这些画面之外,更藏着一个关于文化交融与心灵栖居的温暖故事。
莉亚一家与普者黑的缘分,始于与“三只猫客栈”主理人武益竹的友谊。“三只猫客栈”宽敞的院落、木椅上可以仰望的星空,以及与村民话家常时的温情,构成了莉亚一家向往的“慢时光”。2024年6月,他们跨越重洋来到普者黑。接机的客栈员工小玉儿给了莉亚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个拥抱仿佛跨越了地理的距离,成为了一条温情的纽带。如今,两人的合影仍挂在莉亚波士顿家中的床头,时刻提醒着她那段美好的时光。
在普者黑阿诺村,莉亚深入到了千万年孕育的森林中。大自然的拥抱和采菌子的惊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段有趣的山野趣事。清晨的集市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村民投喂美食的热情将她包围,她不禁感叹:“城市超市里从未见过这样的鲜活”。与客栈员工一起种菜收成时,她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当独木舟划过荷塘的瞬间,中国古典审美悄然唤醒了她血脉中的文化共鸣。最令她震撼的是当地学校的孩子们,她觉得“他们的纯粹,像山湖凝练的露珠”。
一个月的时间里,莉亚和小玉儿一起修缮窗棂、侍弄花草,在湖边踱步直至暮色四合。武益竹感慨地说:“普者黑少了一位旅者,多了一位‘村民’。”这种融入,让莉亚重新定义了“财富”,她认为“这里不以物质衡量丰裕,而是文化、传统与人际的深度联结”。
回到美国后,莉亚写下了长文来寄托她的“乡愁”:“三只猫客栈的员工已是我的家人,市场香料的气息、群山倒映湖光的画面,让我确信宁静本身就是力量。”如今,她常常向友人分享这段经历,她说:“走出文化舒适区,才懂得用不同视角理解世界。”当客栈不再仅仅是一个居所,而是成为了文化对话的窗口;当异乡人成为了“村民”,山海之隔便消弭于一片荷叶的涟漪中,倒映出超越国界的共情。
日本人后藤裕人——希望更多朋友 成为“新云南人”
文森特是昆明一位小有名气的法餐主厨。他来自法国东部阿尔萨斯—洛林大区,目前在昆明经营着一家法式餐馆,名叫“à Table!”。定居云南8年多的他,早已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还把云南本地的风土巧妙地融入到烹饪中,创造出了独特的融合美食。
在法国的饮食文化中,“风土”是一个独特又奇妙的概念。它的背后蕴含着气候、土壤与人类共生的自然智慧。文森特说,厨师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厨艺以及对当地环境的理解,充分发挥食材的特质,将风土巧妙地呈现在餐桌上。
“了解当地风土最好的地方,就是菜市场。”文森特兴奋地说。每到休息日,他总是爱骑上自己的小摩托,在昆明各大菜市场之间穿梭。折耳根、芋头花、木姜子、大芫荽……几年下来,他熟悉了不少云南人常用的食材。在昆明太太和朋友们的“指导”下,文森特甚至学会了用云南方言砍价,这让他更加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云南风土中,最独特的非野生菌莫属。“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法国家乡附近的森林里捡蘑菇,所以云南常见的鸡枞、牛肝菌等,我一点都不陌生。”他表示,云南的雨季是大自然的珍贵馈赠,也是厨师最好的礼物。每年八九月,他都会把最新鲜的野生菌与法式烹饪相结合,制作出野生鸡油菌白葡萄酒焖鸡、低温慢煮羊腿配白牛肝菌等多款融合美食,这些美食深受顾客的喜爱。
文森特对云南的探索,绝不仅限于美食。登哈巴雪山、去丽江露营、在昆明附近徒步……闲暇时间,他喜欢和家人或三五好友一起,在大自然中感受云南的多样之美。“美食帮助我认识、熟悉并且融入云南生活。但我对云南的探索,还将继续。”文森特笑着说。
法国人吉尔——很高兴找到 一个有根的地方
2022年,家住老挝万象的雷龙搭乘中老铁路列车第一次来到云南旅游。便捷的交通让他喜出望外,他说:“过去从中国回家需要两天,现在从普洱乘动车到万象只需5小时,一天之内能赶回去和家人吃晚饭。”正是这种“一日生活圈”的便利,让他决定留在中国发展。同年,研究生毕业的雷龙进入普洱学院,成为老挝语教师,开启了他在普洱的“双城生活”。
雷龙刚来普洱的时候,只觉得这里青山环绕,风景十分优美。真正让他爱上这座城市的,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中,林下茶种植方式所展现的生态理念令他着迷。他感慨地说:“普洱各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适度利用,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在普洱学院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沃土上,雷龙不仅让异国生活的根系深深扎入红土地,更在三尺讲台的耕耘中,收获了跨越国界的桃李芬芳。作为中老铁路沿线的高校,普洱学院近年来培养了多批通晓老挝语、泰语等非通用语种的专业人才。学校开展“语言+职业技能”培训,并与老挝企业合作拓岗,为外籍师生提供实践机会。雷龙表示:“铁路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让人才流动和文化互鉴成为常态。”
如今的雷龙,早已习惯了清晨一杯云南小粒咖啡、傍晚一壶普洱茶的生活。他说:“云南的包容性让我找到了事业与生活的平衡点。”
本文通过讲述多位外国友人在云南的生活经历,生动展现了云南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美食文化以及多元的民族风情对外国友人的吸引力。这些外国友人在云南不仅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归属感,还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云南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着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共同书写着和谐美好的生活篇章。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