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重庆梁平区的“田间学校”,通过种粮大户张强的亲身经历展现学习农技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详细介绍了“田间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体现其在培养新农人、推动农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其重要意义。
“春耕进行时”
在这充满希望的春分时节,重庆市梁平区的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种粮大户张强正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那嫩绿的秧苗随着插秧机的移动,整齐有序地插入肥沃的田地。张强拍了拍沾着泥点的裤腿,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他兴奋地说道:“去年在‘田间学校’学到的本事,可让我省了不少钱呢!”
我们来仔细算算这笔账。以往采用手工插秧的方式,不仅干活十分辛苦,而且成本高昂。张强有1700亩地,每人每天只能负责2亩,工钱就要20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要花掉17万元。而自从去年在“田间学校”学习了技术,改用插秧机后,即便算上设备折旧和油钱,一年也仅花费2万余元。这一对比,差距十分明显。
张强还自豪地说:“不只是地上跑的插秧机,天上飞的我也学会操作啦。”在“田间学校”的学习,让他掌握了无人机洒药、播种以及收割机收获等一系列新技术。经过实践,他发现通过这些新技术,一年能实打实省下20多万元。这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那么,这个备受赞誉的“田间学校”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头呢?在梁平区星桥镇,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的两层楼教室里,此时座无虚席,30多名种粮大户正在参加农用无人机项目培训。原来,该合作社长期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从2021年起,合作社与梁平职教中心合办了田中秧智慧农业产业学院,专门教授农民农技知识,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田间学校”。农户来这里上课,只需支付一些证件办理费用。
课堂上,合作社负责人兼授课老师杨贤平熟练地摁了摁激光笔,投影幕布上随即切换出三维结构图。他认真地讲解道:“这个仿地飞行模块,能让无人机贴着田地曲线撒种……”与此同时,窗外的实训田里,七八台植保无人机正在低空盘旋,地里的翻土机也发出隆隆的轰鸣声,仿佛在为这场知识的盛宴奏响乐章。
田中秧“田间学校”的无人机课程内容丰富,共有40个学时,涵盖了法规、理论、结构、实操等多个方面的课程。学员们在完成课程后,通过考试便能获得农用无人机操作证。杨贤平还以打农药为例,为大家算了一笔账:购买一台植保无人机需要花4万元,但农委补贴1.4万元,实际到手只需2.6万元。按使用3年、每年飞2000多亩地来算,成本约为每亩4元,而人工打药每人每天只能打3亩地,工钱就要100元,成本约33元一亩。这笔账一目了然,老乡们都算得清清楚楚。
课间,杨贤平接到了四川开江农户的电话。“老杨,我这里要施底肥,请你们来飞无人机!”“没问题!”杨贤平边记录位置边热情地发出邀请,“下月来参加培训吧,掌握新技术,自己种田更划算!”这位热心的农技导师,在过去的5年里,已经带出了600余名持证新农人,其中30名已成长为授课教师,继续为更多的农户传授知识和技能。
杨贤平看得十分长远,他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户掌握多项农技,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增收致富,还能与我们合作社加深合作,共同扩大生产规模。”
如今,田中秧“田间学校”还与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梁平区分校展开合作,把更多市级区级专家请到田间地头,开设农技培训课程。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梁平区分校校长陆顺燕介绍说:“我们有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132人,免费为‘田间学校’提供教师资源对接。我们还为各类‘田间学校’提供支持,以便他们扩大培训规模,助力新农人培养。”
【编辑点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田间学校”从田间地头来,又到田间地头去,以更为系统化的授课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掌握了新技术,能够更好地种地、种出好地。
本文介绍了重庆梁平区“田间学校”的情况,通过种粮大户张强的实例说明学习农技带来的经济效益。详细阐述了“田间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师资等,其培养了众多新农人,还与相关学校合作扩大培训。“田间学校”符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提升农民技能、推动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