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展开,详细介绍了2024年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包括化解地方债务、惠民生举措等亮点,同时阐述了2025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具体体现,如提高赤字率等内容。
一年一度的财政“大考”成绩揭晓。3月24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长达约1.8万字的报告,就像一本详细的财政账本,把2024年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一一记录在案。报告显示,各级财政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做到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积极推动并扎实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为经济的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和2023年重点聚焦减税降费的财政政策不同,2024年的财政政策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化解地方债务、增加财政补贴惠民等成为了主要看点。报告用“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来形容今年的财政政策。从此前公布的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来看,今年赤字率安排在4%左右,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大幅增加,达到297005亿元,同比增长4.4%。
(图源:图虫创意)
化债:多地实现隐性债务清零
总体而言,2024年财政收入迎来了恢复性增长,较上一年增长了1.3%。大家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是2024年财政政策的核心主题,特别是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一揽子增量政策在经济回升向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报告》着重提到了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在一系列化债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比如允许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按原合同约定履行偿还责任、盘活4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2024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券等,去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化债支持力度,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2024 – 2026年每年安排2万亿元,履行法定程序后次日就向各地下达置换额度。
经过测算,在各项政策协同发力的情况下,到2028年底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减少至2.3万亿元,累计可节约利息支出约60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一次性的临时政策,而是会一直延续至202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3月23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明确表示:“我国将继续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
最近,已经有多个地方“官宣”隐性债务清零或者债务规模明显下降。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降了66.5%,8个旗县实现隐性债务清零;吉林四平市也传来好消息,超额完成了年度化债目标任务,全年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减少了44亿元,债务率预计下降33个百分点,财政压力正在逐步减轻。
中债资信城投行业研究团队分析认为,2025年化债工作仍将围绕“控增量、化存量、降成本、防风险”展开,主要目标包括推动融资平台退出和压降、积极争取再融资债券、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进行全口径监测以及盘活资产等。
惠民生:约1.1万亿元保障养老保险足额发放
在2024年的财政政策中,“以旧换新”成为了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手段,涉及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领域。根据《报告》,财政部门安排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同时出台了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全力支持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工作。特别是加大了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产品以旧换新的补贴力度,还明确了资金使用的负面清单,确保“真金白银”能够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
政策实施后效果显著,带动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8%,比三季度加快了1.1个百分点。2024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了15.7%,比上一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分别超过680万辆、6200万台,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
在稳定经济、促进消费的同时,民生问题始终是财政政策优先保障的领域。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继续超过10万亿元,支出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保、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约1.1万亿元,保障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能够按时足额发放。
在教育助学贷款方面,也有好消息传来。本科生、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贷款额度分别提高至2万元、2.5万元,贷款利率也有所下降。2024年,助学贷款总额约955亿元,惠及3400多万人次;在住房与灾后重建方面,2024年中央财政下达707.8亿元资金,支持地方政府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在2025年的宏观政策中,“投资于人”的重要性被多次提及。财政部表示,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将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报告》指出,财政部门将综合运用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稳岗返还等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支持教育强国建设。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等。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这不仅是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更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进程进入后半段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的需求从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发展型消费转变,尤其是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的需求不断上升,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然要提高相关支出的比重。”罗志恒还提到,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保障的支出占比为39.7%,比十年前上升了4.1个百分点。同时,当前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主要是因为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因此从推动经济结构从投资向消费转变以及稳定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图源:图虫创意)
提高赤字率:规模增加1.6万亿元
去年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那么今年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就是赤字率的提高。今年赤字率按4%安排,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亿元。赤字水平和赤字规模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值,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过去十年里,我国财政赤字率一直在2.3%至3.8%之间波动,此次首次提升到4%,这意味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更多地利用财政空间,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在不计入赤字率的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方面,根据预算安排,今年我国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00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今年共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资金规模比去年翻了一番,有助于直接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成本,并且注重将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通过提高养老金水平、发放医疗补贴等方式,不断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在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财政政策的支持重点。蓝佛安表示,中央财政将加强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体制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人工智能 +”行动。
本文围绕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详细阐述了2024年财政政策在化债、惠民生等方面的执行情况及成果,同时介绍了2025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表现,如提高赤字率等,体现了我国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等方面的持续发力和不断优化。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