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父亲和岳父的故事,两人同岁但成长背景不同,一个是农村农民,一个是城市干部,通过对比他们的生活状态、经济收入、消费观念等方面,展现出城乡老人生活的巨大差异,最后探讨了不同人生的意义。
在生活的舞台上,有着这样两位老人,他们同年同月出生,仅仅相差一天,一位是我的父亲,一位是我的岳父。他们有着共同的时代经历,却在生活的轨道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我的父亲出生于 1952 年 9 月 13 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他便扎根在老家的土地上,后来还做了多年生产队的工分会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后,他就一直留在山东金乡县的农村,辛勤耕耘着那片土地。
而岳父则是在城市中长大的,他出生于 1952 年 9 月 14 日。1972 年 12 月,岳父毅然入伍,开启了他长达 28 年的军旅生涯。2000 年 10 月转业后,他回到地方,曾担任人武部部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如今定居在济南。
尽管他们都经历了相同的时代变迁,但如今两人的生活状态却有着天壤之别。父亲每月的养老金仅有 160 元,而岳父的退休金每月高达 12000 元。不仅如此,岳父当年还在微山县低价购置了三套门面房,每月光租金收入就上万元。
如今,父亲依旧坚守在老家的土地上。虽然家里的绝大多数田地已经租给了别人,但他和母亲仍然种着两亩多地。农闲的时候,父亲还会去镇上给人帮忙装蘑菇,每天能有五十元左右的收入。父亲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最远也就是来过几次青岛。
岳父则和我住在同一个城市,他每天拿着价值近七万元的相机,尽情地四处旅游。国内和国外的绝大多数地方,他基本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岳父常说:“我当兵那么多年,吃了不少苦,如今晚年的时候,应该好好享受了。你们也不要指望我给你们留下钱,你们两夫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我结婚至今已经 19 年了,岳父到我家才仅仅一次。那次他虽然在我面前没说什么,但却对我妻子说:“以后你们回老家时,就不要叫我了。农村的厕所我特别不习惯,饭菜的口感也接受不了,厨房那么脏,受不了。”
父亲在老家种地,加上其他收入,除去人情礼节,一年也就剩下几千块钱。但他把这些钱都积攒起来,春节我和妻子儿子回家时,他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包在红包里交给儿子,不管我们怎么劝阻,他都不改变。
父亲生病的时候,总是硬扛着,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去医院。而岳父每年都要去上海或者北京体检一次,有时还会去日本体检,每次花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父亲生活极为节俭,我和爱人给他买的新衣服,他一件都不穿,全都放在大衣柜里。父亲常说:“一件衣服十几年都穿不破,就不要给我买了,买了都是浪费。在家天天干活,新衣服确实也穿不上。”岳父的服装则都是知名品牌,他买衬衫通常都是一打打地买。他每周都会去健身房游泳锻炼,虽然已经 73 岁了,但看上去像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
父亲最享受的生活,就是吃过晚饭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听母亲说,他有时看到十点多,看着看着就睡在了沙发上。而岳父要么和他那帮退休的战友小聚,要么就是整理照片,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自拍的视频。
父亲和岳父生活的巨大差异,或许就是乡下老人和城市老人之间的差别吧。一个懂得享受生活,一个总是闲不住;一个更多地想着自己,一个满心都是子孙后代。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觉得父亲和岳父两个人都很知足幸福。父亲在村子里很被人尊重,因为他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儿子;岳父在圈子里也很被人尊重,因为他二十八年的军旅生涯,是他今生荣耀的见证。
尽管父亲和岳父同龄,但他们的物质生活,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我个人觉得,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他们彼此在认知上的差异而已!
父亲和岳父到底谁的人生更好呢?这很难说,因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的人生各有各的滋味,这也许就是常人所说的命运吧。
本文通过对比作者父亲和岳父的生活,展现了城乡老人在经济、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同时也指出他们都在各自的生活中找到了幸福和满足,强调了不同人生态度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认知差异,最后引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