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树”折枝,谁该为乡村乱象负责?,从“孤独的树”被砍看游客“越界”之痛

本文围绕安徽池州“孤独的树”被农户砍掉树枝这一事件展开,深入剖析了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缺位、平台推波助澜等问题,指出这是网红经济冲击下乡村社会的被动失守,呼吁从观念到规则进行重构,以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近日,有一个名字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他就是王志顺。而与此同时,3月24日,众多网友纷纷爆料,安徽池州那个备受游客喜爱的拍照打卡点——“孤独的树”,竟被农户砍掉了树枝。

这棵独特的树,生长在庄稼田的中央。放眼望去,周围是广袤无垠的田野,唯有它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也正因如此,它被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赋予了“孤独的树”这一浪漫的称呼。随着它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树边的庄稼地却遭到了严重的踩踏。从网传视频中可以看到,就在昨天傍晚,有农户爬上了这棵树,无情地砍掉了它的树枝。(此消息来源于3月25日极目新闻)

“孤独的树”终究还是没能逃脱被砍掉树枝的悲惨命运。曾经,它以遗世独立的姿态,成为了游客镜头中充满诗意的符号。可如今,却因为打卡者肆意地踩踏周边庄稼,被农户挥起了手中的刀,砍断了枝干。这看似是“树与庄稼”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却是流量裹挟下的一场失序狂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管理的长期缺位以及平台的推波助澜,让这棵无辜的树成了“替罪羊”。

这棵树的命运充满了讽刺意味。它被游客赋予了“孤独”的浪漫意象,而这份“孤独”,其实源于它作为农田守护者的本质。在树的背后,是农户遵循春种秋收的生存逻辑,是庄稼不容践踏的坚定原则。然而,当游客举着“发现美景”的旗帜,毫无顾忌地闯入农田;当社交平台将此地标定为“出片胜地”,树的景观价值被无限放大,而它所在的土地却被人们忽视。农户的庄稼一次次地遭到踩踏,经济收入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可他们却投诉无门,最终只能无奈地选择砍掉这棵树。从表面上看,这是个别农户与游客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这是乡村社会在网红经济冲击下的被动失守。没有规则约束的流量,就像一股掠夺的洪流,肆意地破坏着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在整个事件中,比砍树这件事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各方对游客“越界”行为的麻木和纵容。游客们只专注于镜头里的构图和滤镜,却对脚下倒伏的秧苗视而不见;社交平台只追逐打卡热点带来的流量,却从未提及农田对村民的重要性。游客的行为侵犯了村民的权利,而在缺少必要提醒和约束的情况下,这种行为会一步步将村民逼入绝境,最终让这棵树被迫承担起阻断矛盾的功能。

类似的剧情我们并不陌生。从游客在青海“网红公路”拍照引发车祸,到杭州稻田遭踩踏拍摄,再到各地村民被迫在景观周围拉起“铁丝网”,这些事件都与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界限未被严肃划定有关。一旦自然景观被流量“封神”,就好像自动获得了“被观赏”的豁免权,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一些游客在不知不觉中践踏了当地村民的权利。要知道,游客的“审美权”不能凌驾于农户的“生存权”之上,平台的“种草自由”也不能越过现实的“产权边界”。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一场从观念到规则的全面重构。地方政府应当及时对网红景观进行属性评估。如果农田中的树具备公共价值,就应该通过生态补偿、利益分成等机制与农户达成共赢,而不是让农户独自承受游客涌入带来的负面影响。平台在进行流量推送时,需要明确标注土地性质和文明规范,用算法伦理来遏制破坏性打卡行为。游客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诗与远方”绝不是无节制的侵占,我们对农田应怀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应该远远重于对朋友圈点赞的追逐。倘若一棵树的倒下,能够换来对“越界”行为的系统性纠偏,那么或许在未来,我们能少看到一些“孤独的树”,多欣赏到一些“共生的风景”。

砍树容易种树难,然而,比物理重建更迫切的是重建规则与敬畏。乡村的田野可以包容游客的短暂驻足,但却经不起无限制的劫掠;农户的忍耐可以暂时维持表面的平静,但却无法掩盖深层次的矛盾。只有让规则站在守护弱者的一方,给流量戴上文明的辔头,才能避免每一处被发现的风景都走向被损害的结局。

本文以安徽池州“孤独的树”被砍事件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网红经济冲击下乡村社会面临的问题,包括游客不文明、管理缺位、平台推责等。强调了明确公共与私人权益界限的重要性,并提出从政府、平台、游客三方面进行规则重构,呼吁重建规则与敬畏,以实现乡村风景与游客的和谐共生。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603.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