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肥胖,全社会携手开启健康新征程,儿童肥胖防控:家校医协同共筑健康防线

本文围绕北京儿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开诊事件展开,深入探讨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危害,详细介绍了科学减重的方法,同时分析了当前儿童肥胖防控面临的问题,并呼吁全社会共同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为儿童健康体重筑牢防线。

近日,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设立的“体重管理门诊”正式开业。开诊当天,门诊现场十分热闹,众多家长带着家里的“小胖墩”前来,希望能从专业医生那里获得孩子减重的有效建议。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当下我国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超重肥胖率大约达到了19%。肥胖究竟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健康隐患?又该如何找到儿童减重的“科学秘诀”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多地的儿童医院。

肥胖导致的慢性病向儿童青少年蔓延,危害巨大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的主任医师黄鸿眉对近期接诊的14岁患儿小明的情况忧心忡忡。小明身高170cm,体重却高达89kg,因为高血压在心脏内科住院治疗,同时还伴有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以及糖耐量受损等问题。

黄鸿眉介绍说,由于小明血压偏高,家长担心运动有风险,所以不太鼓励他参加运动。在门诊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体重已经超标,反而觉得孩子胖一点很可爱,直到孩子出现肥胖并发症才开始重视起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指出:“儿童肥胖很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这些慢性病向少年儿童群体蔓延会带来极大的健康危害。”除此之外,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对他们的行为、认知以及智力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裴舟提到,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主要依靠体重指数(BMI)来判断,而儿童的诊断标准会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导致的,而成人期肥胖则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的。6至7岁的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在10至19岁的肥胖青少年中,超过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并且会增加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

“我们必须把肥胖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裴舟呼吁道。

掌握这些“科学密码”,帮助儿童科学减重

国家疾控局发布了《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四部门也联合制定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等国家级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文件,这些文件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营养”“科学减重”等关键内容。

专家表示,“吃、动、减”是儿童减重的“科学密码”。

黄鸿眉强调:“我给家长们推荐一个‘黄金餐盘法则’,就是餐盘里1/2是非淀粉类蔬菜、1/4是优质蛋白(如鱼、豆、瘦肉)、1/4是全谷物。”智慧饮食并不是让儿童青少年节食,而是要重塑饮食结构。建议儿童每日精制糖摄入量少于25克,减少加工食品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每口食物咀嚼20次,每餐用餐时间超过20分钟。

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运动60分钟,运动强度组合可以是“30分钟有氧运动 + 20分钟抗阻运动 + 10分钟柔韧运动”。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可以让孩子挑选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坚持的运动,比如舞蹈、球类运动、障碍跑等。

黄鸿眉说,减重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家长应该建立“营养—运动—监测”的管理闭环,避免采取极端节食等损害孩子健康的减重方式,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构建受益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呢?裴舟表示,家长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肥胖问题,不要拖延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带孩子来医院就诊。需要就诊的情况包括孩子的BMI达到肥胖或超重标准;颈部、腋下等部位出现黑棘皮,腹部皮肤有紫纹;出现多饮多尿、睡眠打鼾等症状。

专家提醒,不能把体重管理门诊当成“减肥速成班”,体重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核心,需要严格自律,其他医疗手段都只是辅助。

突破这些“瓶颈”“堵点”,有效防控“小胖墩”

傅君芬表示:“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多吃’就等于‘营养好’,忽视了高糖零食、久坐行为对孩子健康的长期影响。”因此,提升家庭健康素养、推广科学喂养理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也有家长在网上反映,部分减重措施实施起来有些困难。比如,课业压力使得学龄儿童每天的运动量不足1小时,睡眠也不达标;孩子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超过2小时,久坐不动,还过量饮用碳酸饮料等。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团队建议,构建家庭、校园、医疗三方防护网,打破“致胖闭环”。在家庭方面,可以推行“健康加油站”活动,开展亲子烹饪实践;在校园方面,实施“五色营养餐盘”,创新课间运动模式;在医疗方面,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监测。

裴舟还提到,与部分欧美国家已经批准多款儿童减肥药相比,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药物获批。临床治疗主要依赖基础性干预,对于中重度肥胖患儿缺乏有效的医疗支持,本土化药物研发以及治疗指南的更新亟待加速。

专家呼吁,儿童肥胖防控应该从“治病”转向“治未病”,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是打破儿童“胖循环”的核心路径。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行动起来,重塑儿童的健康轨迹,为下一代筑牢健康体重的防线。

本文聚焦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阐述了肥胖带来的健康危害,介绍了科学减重的方法,分析了防控面临的瓶颈和堵点,并呼吁全社会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从“治未病”角度出发,为儿童健康体重筑牢防线,以应对儿童肥胖这一社会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768.html

(0)
宫古千凡宫古千凡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