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讨了后俄乌战争时代世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着重分析了全球政治理想主义和普世乌托邦情结在现实面前的破碎,通过回顾历史上的理想愿景以及现实中的冲突案例,阐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俄乌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之后,整个世界的格局和认知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塑。各国已然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方案,乌托邦式的美好构想仅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切都没有所谓的终结点,也不可能真正终结。
世界各国对于核武器不扩散的共识以及相关协议,正遭受着进一步的怀疑和否定。无论俄乌战争最终以何种方式落下帷幕,21世纪的世界都必将发生深刻的巨变,而这种巨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对世界的认知上。
在笔者看来,这场战争及其结束所带来的首要重要后果,便是全球政治理想主义和普世乌托邦情结的终结。人作为具有精神追求的动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理想的支撑。实际上,所有宗教以及类宗教的信仰能够存在,正是因为它们为人们提供了超越日常世俗生活的关于未来可能性的前景、念想以及解决方案。这些承诺和憧憬,成为了支撑人类一代一代不断奋斗的精神源泉,无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多少挫折和沮丧。
由于人类具有共通性,这些方案往往具有超越社群和民族的普世性,其目的都在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惑。除了古代的世界性宗教之外,哲学家康德提出的“永久和平”论,政治理论家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都属于一种非宗教却具有普世意义的愿景,它们所指向的都是一种理想的、带有乐观主义色彩的、假定为恒定不变的人类状态,无论是永久的和平,还是全球接受英美自由主义政治秩序。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自由主义流派,则提供了一种有限乐观的世界观,即“民主国家”之间不会爆发战争。
然而,这种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却一再被否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很快从“公理战胜强权”的乐观情绪中清醒过来,深刻地意识到国际秩序依然是基于强权的操纵和交易。抗战期间,中国重要学术思想流派“战国策派”不再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进行道义上的区分,认为整个世界已经重回“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必须基于基本的民族主义诉求,寻求基本生存和未来的复兴。
时至今日,无论俄乌战争如何解决,小国在大国面前的脆弱无助已然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形式上的“民主国家”同样会因为安全原因、地缘关系和领土争议而大打出手,“历史的终结”论也面临着类似“娜拉走后怎样”的诘问,即——民主化了又能怎样。中国当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理论”明显缺乏可操作性,就连联合国机制在安理会成员国成为冲突当事方时,也无法发挥任何制约作用,陷入了尴尬的僵局。基于中国古代经验而实质上处于幻想中的“天下体制”,又怎能拿出实现国际公义的方案,甚至提出有力的理论去说服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当事方呢?
因此,在后俄乌战争的世界里,各国都已完全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不存在永久有效的方案,乌托邦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
本文通过对后俄乌战争时代的分析,揭示了全球政治理想主义和普世乌托邦情结在现实面前的破灭。从历史上的理想愿景到现实中的种种冲突,都表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世界不存在永恒的方案和乌托邦式的美好,各国需要更加务实和理性地看待国际局势。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