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介绍了黄浦区海华小学一堂名为“‘数’说中华”之“四大古桥”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该课程源于美术教材,借助AI技术让学生领略“四大古桥”盛景,进行艺术创作,同时阐述了学校开展跨学科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浮出水面:怎样才能运用AI技术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呢?3月26日,在黄浦区海华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给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答案。这堂名为“‘数’说中华”之“四大古桥”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如同一场知识与科技的盛宴,让台上积极参与的学生和台下来自黄浦区各校的美术老师们都不禁发出感叹:原来,有了AI的加持,美术课可以变得如此有趣!
这堂围绕“四大古桥”展开的跨学科课程,其灵感来源于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美术》教材里的《跨越时代的桥》。这一课程内容可谓是融通了古今桥梁文化,它带领学生们从古老的河北赵州桥一路走到现代的上海南浦大桥,从古代桥梁建造中蕴含的智慧,探索到现代桥梁在材料与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清晰地展现出了我国桥梁发展的历史脉络,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宏伟画卷。
在展示课堂上,美术老师郑蓓磊化身为科技与艺术的引路人。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秋天的赵州桥上,商贾云集,桥面中央人来人往……”,带着学生们利用AI技术穿越时空,领略“四大古桥”当年的繁华盛景。在教学过程中,郑老师一边耐心地教导学生们使用不同的描述词,一边和大家一起仔细观察不同提示词所生成的视频。随后,他们结合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对作品进行不断地微调。最终,每个孩子都在Ipad上,凭借着AI技术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四大古桥”。这些作品中,尽显孩子们的智慧与创意。在整个视频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运用AIGC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描述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反复调整描述词的过程中,大家还得到了“算法思维”的显性化训练,这无疑为他们的思维发展增添了新的维度。
海华小学校长陈菊表示,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学校将“‘数’说中华”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项目,其目的在于以数字作为串联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点,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这样的整合,既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再加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加持,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现代技术创作出更具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作品,从而提升未来发展所必备的能力。
黄浦区海华小学的“‘数’说中华”之“四大古桥”跨学科主题学习课,介绍了课程来源及内容,课堂上学生借助AI技术进行“四大古桥”艺术创作的过程,还阐述了学校开展跨学科学习结合AI技术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其未来发展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