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清明:南京殡葬服务场所的文明新实践,南京殡葬改革:让清明祭扫告别传统走向文明

本文聚焦清明时节南京多个殡葬服务场所的创新实践,介绍了从生态骨灰堂到生命文化园等不同场所的特色服务与举措,包括公益性骨灰堂的文明祭扫方式、红白喜事堂的代办服务、生命文化博物馆的暖心故事以及生态葬区的节地环保优势等,展现了南京在“生态安葬 + 生命教育”方面的探索,让清明祭扫更具文明风貌和人文温度。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听到逝者生前的故事……”又是一年清明至,绿色祭扫的新风在南京悄然兴起。3月31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深入南京多个殡葬服务场所进行实地探访。从高淳区砖墙镇的福泽园生态骨灰堂,到便民惠民的喜事堂;从溧水区大仁山生命文化园,到雨花功德园,再到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纪念堂,南京通过“生态安葬 + 生命教育”的创新实践,让清明祭扫在保留仪式感的同时,展现出新时代的文明风貌,让“身后事”更显人文温度。

从“坟地围村”到鲜花寄思——公益性骨灰堂让祭扫更文明

3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的福泽园。刚一进门,就看到几位手捧鲜花的村民静静地站在碑前,默默地祭扫着亲人。走进骨灰堂内,只见骨灰架整齐地排列着,每个格位前都有独一无二的数字编号。格位钥匙由工作人员妥善保管,逝者家属只需拿着存放证,就可以联系工作人员进入骨灰堂祭奠亲人。这样的方式,既文明又有序,让祭扫活动多了一份庄重和宁静。

绿色清明:南京殡葬服务场所的文明新实践,南京殡葬改革:让清明祭扫告别传统走向文明

高淳区砖墙镇的福泽园——贴心设计,人文关怀

在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纪念堂,市民一进入房间,就能清楚地看到柜体面板上精美的松鹤图画。这些图画寓意着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生活幸福、人生圆满,给人一种温馨而美好的感觉。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为了方便选择位置较高格位的家属,每个通道都配备了梯子。在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会给家属发放一张“追思卡”,这是一张电子芯片卡。家属可凭卡打开格位外门,透过内门玻璃可以看到亲人的骨灰盒。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让家属能够更好地寄托哀思,慰藉心灵。

据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非涉农区居民基本丧葬需求,在充分利用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原有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将其改造建设成为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并命名为“宁思园”,总计规划格位3万个。据统计,自2024年1月1日开放至今,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共计接待办理骨灰免费安放业务近8000户。

一个电话让村民告别“白事跑断腿”——生命文化博物馆里保存逝者暖心故事

在砖墙镇隆兴村红白喜事堂,门口的“暖心身后事”宣传牌格外醒目。据王兢介绍,“暖心身后事”代办服务让群众告别了“跑腿难”的困扰。家属只需拨打一个电话,代办员便会上门协助办理死亡证明、开具各类手续,并联系红白理事会、殡仪馆等事宜,全程指导文明治丧。这一贴心的服务,为村民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绿色清明:南京殡葬服务场所的文明新实践,南京殡葬改革:让清明祭扫告别传统走向文明

大仁山生命园——小物件讲述大故事

父亲的手表、孩子的毕业证书、瓜子糖果盒……在生命文化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了一件件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活用品,每件物品前都有一张二维码。扫描“瓦匠父亲的工具”前的二维码,记者听到了一位瓦匠父亲的故事。这位老人离世于2022年4月30日,终年70岁。他小时候家境不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恰巧遇上一位瓦匠师傅来村里招收学徒。他觉得干瓦匠不愁找不到东家,总能养活自己,便决定跟着师傅学艺。学成后,他靠着给四里八乡做泥瓦匠养活了一家人。

生命文化博物馆是大仁山生命园重点打造的场馆之一,馆内以普通百姓生平小物件、小遗物、小故事为线索,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生死观和价值观。溧水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科殡葬专员王玮说:“馆里展出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扫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到他的生平。可以让大家感到死亡不再是冰冷的话题,而是温暖的纪念。”

绿色清明:南京殡葬服务场所的文明新实践,南京殡葬改革:让清明祭扫告别传统走向文明

大仁山生命园生态葬区——节地环保,政策奖励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奖励补贴“两不留”节地生态安葬自2019年3月1日起实施。在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生态安葬的逝者,免除实施生态安葬所需落葬服务费用,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凡南京市户籍人员或驻宁部队现役军人逝世后,在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生态安葬,免除实施生态安葬所需落葬服务费用,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选择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2000元给予一次性奖励,不使用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3000元给予一次性奖励。

雨花功德园——生态葬区的新风貌

在雨花功德园节地生态葬区,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讲解了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式在生态环保、节约土地方面的优势。雨花功德园有一面围墙,围墙背景是一棵大树,大树上的小叶子是给逝者留名字的地方,象征着落叶归根。现场工作人员称,现在的墓园并非和大家传统观念中的墓地一样,而是更加偏向艺术化、园林化、景观化。

据悉,雨花功德园至今安葬近万名的生态葬逝者,200平方米的生态葬区实现了生态节地的效果。“一开始确实很难接受,总觉得不立碑、不烧纸是对先人不敬。”市民陈女士坦言,家中长辈最初对生态葬十分抵触。但随着媒体宣传推广后观念逐渐改变,“现在觉得让父亲长眠在绿树下,反而比冰冷的石碑更有生机。”

绿色清明:南京殡葬服务场所的文明新实践,南京殡葬改革:让清明祭扫告别传统走向文明

随着惠民政策的推广和生命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市民开始重新审视“身后事”。“关键是要让老百姓明白,心意比形式更重要,让老人生前幸福快乐是子女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一位选择花坛葬的市民这样告诉记者。

本文围绕清明时节南京的殡葬服务场所展开,全面介绍了多个场所的创新举措和特色服务。公益性骨灰堂提供文明有序的祭扫环境,红白喜事堂的代办服务解决村民实际困难,生命文化博物馆用小物件讲述逝者故事传递温暖,生态葬区则在节地环保方面成效显著。通过这些创新实践,南京让清明祭扫更具文明风貌和人文温度,引导市民重新审视“身后事”,逐渐改变传统观念。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012.html

(0)
东京迎荷东京迎荷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